严监管与提信心共振 经济复苏与价值投资同频
2023年即将收官,回首全年,沪指最低点在12月2882.02点,最高点在5月3418.95点,全年跌去5.65%,深成指下跌16.29%,创业板指跌22.2%,三大指数全线收跌。2023年,A股数次打响“3000点保卫战”。
回顾2023年,这一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精简优化了发行上市条件,完善了审核注册程序,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完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制度,强化监管执法和投资者保护。这一年,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融资保证金比例,规范减持行为,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一揽子务实举措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这一年,A股IPO市场明显收紧,IPO募资额骤降40%。这一年,低迷市场中多次出现的是A股为增强市场信息的增持和回购的消息。这一年,自2021年退市新规实施以来,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展望2024年,分析认为,在经过两年多调整后,A股有望迎来超跌反弹的机遇。权益资产方面,建议倾向于超配大盘价值与成长股,低配小盘股;商品方面,结构性超配中国基建及地产链品种,低配海外经济及通胀预期下修的品种,低配贵金属。
2023关键词 回购
超1300家A股公司回购股份
A股三大指数不断创新低,为增加市场信心,不少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回购或增持股份,成为今年上市公告中最多的热点之一。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超1300家A股公司回购,累计回购股数约85亿股,回购金额约880亿元。
回购金额上限超5亿元的公司有23家,主要集中在钢铁石化等资源股等顺周期行业和医药生物行业。海尔智家、荣盛石化、宝钢股份、格力电器和宁德时代5家公司回购总额均达30亿元。最近一期的回购公告中,中国石化公告公司将于2023年12月25日注销本轮所回购的全部A股股份1.435亿股。12月23日,金力永磁公布回购完成的公告,回购金额1.6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12月中旬,证监会修订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对部分条款予以优化完善,放宽现有“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的条件,降低触发门槛,将触发条件之一“连续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达到30%”调整为“累计达到20%”。此外,增设一项“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回购的条件,将“股票收盘价格低于最近一年最高收盘价格50%”作为触发条件之一,增加回购便利。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官陈果表示,当前A股处于磨底阶段,从历史演绎角度来看,回购增持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往往推动市场企稳走强。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此轮回购金额和力度均超过上一轮,有望起到标杆和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上市公司加入回购增持队伍,用真金白银表达对经济复苏的信心。
2023关键词 IPO
IPO募资额骤降40% 超200家公司终止IPO
近日,又有公司主动撤回IPO申请,这次是网红产品“红油面皮”背后的公司阿宽食品。2021年阿宽食品就提交了招股说明书,今年3月全面注册制后公司平移到深交所审核。此次撤回,宣告公司两年的上市努力最终失败。12月19日晚,深交所网站披露决定终止对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主板上市的审核。从招股书来看,阿宽食品公司本身“不差钱”,总资产6.1亿元,货币资金就有4.52亿元,占比约四分之三。公司按原计划准备上市募资6.65亿元,募资额超过了公司的最新总资产额。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食品企业,公司的投诉较多,一度还因投诉集中被行政约谈。
“一查就撤”明显存在。因同一资产二次上市、发行定价较高等问题,浙江国祥IPO申购前夕“急刹车”;因商誉减值情况遭问询的长晶科技主动撤回创业板IPO申请;一边大手笔分红,一边又IPO募资还贷,被问询后发行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的福华化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超200家公司终止IPO,终止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未通过审核、主动撤回申请、审议过会后违法行为等。年内约170家企业主动撤单,终止审核,较去年同比增加逾30%。
从已成功上市的个股来看,2023年的IPO市场明显收紧,前8个月相对平稳,但从9月份开始,IPO募资额出现骤降。截至12月23日,2023年共计308家IPO登陆A股市场,较2022年减少近120家,减少超三成;首发募资合计约3500亿元,较2022年下滑40%,募资额减少了约2300亿元。
虽然2023年的IPO市场整体遇冷,但仍有不少IPO巨无霸成功发行。电子行业的华虹公司是今年最大的IPO,其8月7日在科创板上市,募资额高达212亿元,也是今年唯一一家募资额超过200亿元的公司。
随着IPO发行的收紧,新股似乎成了某种“稀缺资源”,平均单签盈利在下半年走高。8月份IPO平均单签盈利14467元,为年内峰值;其次为11月份,平均单签盈利14388元,与8月份相比仅一线之隔;12月份平均单签盈利12478元,为年内月度第三。
2023关键词 退市
今年A股退市数量创历史新高
伴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A股市场优胜劣汰新生态正加速。近日,*ST华仪、*ST柏龙等多家公司发布公告,公司股票存在可能因股价低于面值被终止上市的风险。截至12月23日,今年A股已有47家公司完成退市,其中有20家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占比最高,退市原因为“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此外,今年还有1家吸收合并退市,1家主动退市,退市数量已超往年创历史新高。
从上市公司退市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业绩不佳、财务困境、法律诉讼、业务调整和公司重组等。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被强制退市的数量为17家,自2021年退市新规实施以来,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在逐年递增。
此外,今年3月,中航机电宣布股票终止上市,相关资产和人员都将转至中航电子,成为今年唯一一家吸收合并退市的公司;10月,经纬纺机罕见非亏损主动退市,被市场普遍认为是旗下的中融信托出问题所致;退市紫晶和退市泽达因为参与欺诈发行虚增利润属于重大违法类退市。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房地产行业成为重点退出领域,有8家上市公司退市,包括ST阳光城、ST美置等。其次是计算机行业和生物医药行业,分别有6家和5家。
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来看,主动退市已成为常态。1980年至2017年,纳斯达克自愿退市的比例是7%;纽约证券交易所与纳斯达克的并购重组类退市占比均为41%。天风证券认为,A股市场常态化退市建设既有助于A股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又有助于A股市场形成合理的投资环境,打击违法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
2023 TOP榜
1
市值超2万亿 贵州茅台“榜一大哥”
2023年余额不多,盘点A股最大市值,最强涨幅,最高股价的公司有哪些呢?
目前,A股有5340家上市公司。市值前十位中,贵州茅台以超2万亿元的市值,遥遥领先第二名工商银行1.58万亿元的市值。但是,银行依然占据前十位中的半壁江山,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均位列其中。此外,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宁德时代和中国平安也挤入A股市值前十行列。新能源领域的宁德时代在2021年12月股价达到历史高点382.68元后,一路震荡下跌,至今最新报156.29元,市值也近腰斩。今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842.6万辆和83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5%和36.7%,市场占有率达到30.8%。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宁德时代逆市扩产,近期子公司扩建项目节能报告获批。
2
股价暴涨4倍 凯华股份夺冠
尽管2023年A股三大指数普跌,但依然有不少牛股诞生。据同花顺数据,截至12月23日,今年涨幅超100%的个股达131只,其中自11月以来持续暴涨的凯华股份以涨幅445.95%夺冠,总市值为18.38亿元。该公司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主营电子元器件封装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光模块制造商联特科技以涨幅410.34%,目前位列牛股涨幅榜第二位。但从业绩来看,其三季报营收4.41亿元,同比下降28.54%;净利润2100万元,同比下降75.91%。精密模具和精密结构件的主要供应商捷荣技术以市盈率-134.19倍荣登今年股价涨幅榜第三位,在今年9月份,股价一个月内涨近3倍。
从个股股价来看,贵州茅台以1670.65元/股的单价傲立群雄。股价排在第二位的惠泰医疗和金山办公价格在300多元/股。虽然贵州茅台是A股目前仅有的一只千元股票,但距其2021年2519.99元/股的历史高峰,每股已跌去约900元。从基本面来看,贵州茅台近一期财报扣非净利润528.16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8.97%,基本面状况稳定,业绩较好。
3
主力净流入 中芯国际超135亿元居首
尽管近期市场行情持续震荡,从股票ETF市场资金流向来看,资金仍在持续抄底、越跌越买,且已连续5个交易日净流入,如按区间均价计算,本周资金净流入已达400亿元。
从今年A股主力资金净流入情况来看,有470只个股受机构青睐,主要集中在电子、医药生物、通信、电子机械制造和基础化工等行业。其中,一线蓝筹半导体行业的中芯国际以主力资金净流入135.08亿元位列首位,数据显示,中芯国际2022年晶圆库存量激增为前一年的五倍。值得注意的是,从估值角度看,中证全指半导体产品与设备指数静态市盈率为57.06倍,处于历史估值的21.77%分位水平,半导体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为近十年偏低水平。
展望2024年
A股有望迎来超跌机遇
在近期举办的雪球嘉年华论坛上,新快报记者现场采访多位来自券商、基金、资管等行业人士,以及综合多家外资机构的观点,展望2024年,各方看好宏观经济复苏潜力与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在经过2年多调整后,A股有望迎来超跌机遇。包括沪深300具备长期配置价值及AI、芯片等在内的“硬科技”板块尤其被机构重点关注,以高股息为核心的中特估被部分券商青睐。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认为,现在A股市场的估值低于2016年初和2018年末,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未来估值修复值得关注。高盛认为,经济形势改善有望推动企业盈利回升,且因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维持对A股的“高配”立场。就连2023年以来对A股持谨慎观点的摩根士丹利也认为,2024年A股将有所回暖。近期,摩根士丹利将沪深300指数2024年底的目标点位设置为3850点。
市场声音
●半夏投资创始合伙人李蓓
预计2024年初是市场重要变盘点
“我自己对明年比较乐观,相信经济政策还是够的。”近期,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央行有望增加抵押补充贷款(PSL)投放等政策性金融支持都或是将推动市场复苏的“弹药”,此外,地方也有不少创造性举措,比如限制地方政府举债,限制城投举债等。“随着后续政策包出来,效果应该会超出很多人的预期。”李蓓表示,当前政策包充足,但尚未落地,处于储备弹药库的阶段,一旦政策到位,效果会超预期。现在市场基本处于黎明前,预计明年年初会是重要的一个变盘点。
●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执行总经理徐猛
当前A股、港股处在全球估值洼地
当前国内权益ETF加速扩张态势确立。背后重要原因是主动权益基金的超额收益相对欠佳,市场的有效性或者战胜指数的难度在增加。通过将市场上主流热门赛道和指数作对比,徐猛指出,近一两年来大部分主动基金的平均收益持续跑输指数产品。具体到布局,他认为,当前A股、港股处在全球估值洼地,安全边际相对较高,看好中长期投资机会,未来主要看好恒生科技指数、中证科创创业50指数、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投资机会。
●易方达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林伟斌
沪深300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目前,以沪深300指数为代表的大盘宽基指数值得关注。一方面,实体经济持续复苏,盈利驱动回归,核心资产或率先修复;另一方面,从当前情况看,行业轮动速度仍处于较高区间,而行业均衡、成分股分散的指数可能有较好的收益表现。但总体而言,估值长期呈现均值恢复现象。
林伟斌表示,当投资者想投资权益资产、但不知道该买什么的时候,可以考虑配置沪深300指数产品,也可以用沪深300、中证500等指数产品构建一个组合。投资宽基指数,归根结底是基于对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信心。
新快报记者 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