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介绍
叶其嘉,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省美协理事、顺德美协名誉主席、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文化部文化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艺术创作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田园山水画院副院长,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顺德田院国画院院长。
叶其嘉分别在广州、香港、北京、珠海、佛山、常州市、山东潍坊、陕西西安、天津市举办《叶其嘉水乡风情展》和《叶其嘉国画精品展》,及《南方风神》叶其嘉中国画作品展。
叶其嘉作品曾先后入选“全国侨乡画展”“七届全国美展”“92国际水墨画大赛”获铜奖,99NGO联合国IAEWP世界和平博览会获杰出艺术作品奖,“首届全国中国山水画展”“当代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中国美协第12届新人新作展”“第八届全国群星展”等。二百多件作品分别在《美术》《中国书画》《人民日报》《画廊》《国画家》《新快报》等全国六十多家刊物发表,中国画报和花城出版社以及四川美术出版社分别出版有《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叶其嘉画集》和《叶其嘉画集》及《中国国家画院书库2006中国画名家年鉴·叶其嘉卷》。2009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田园墨韵·叶其嘉中国画作品集》。作品《春绿水乡》《老村夜话》《春艳》《新绿》《竹林人家》《晓雾》分别被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军事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桂林美术馆、珠海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南岸至尚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风声、雨声、鸭叫声声》《一村秀色》《春雨初晴》等多件作品分别被选送美国纽约、澳大利亚悉尼、法国巴黎、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澄观一心
——读叶其嘉水乡题材作品所得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自古以来,诗与画都在精神层面上构筑理想的景象,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成为了后世诗人与画家在远离尘嚣、追逐田园和自然避世理想的范例。然而,当代知名画家叶其嘉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向,他探索数十年,一直在入世中寻找自然之道,把大隐于市,大隐于生活的哲理诉诸笔墨,犹如清代画家石涛所云,“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蒙之理,堪留百代之奇。”叶其嘉创作了一幅幅堪为经典的水墨水乡,已使其成为当地水乡题材中的佼佼者。
顺德水乡画,自叶其嘉等一批画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步形成发展到今天,经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其中有过追摹自然的冲动,有过理性观照和整合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有过艺术地表现心中诗情的尝试。技近乎道,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叶其嘉早已摆脱形而下的思考,所谓墨海立定精神,笔锋决出生活,尺幅换去毛骨,混沌放出光明。叶其嘉通过对生活的写与思,笔墨传达神绪,继而碰触妙悟境界。
顺德地处珠三角腹地,有着独特的水网交错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水乡人文风貌,可谓“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水网曾是当地生活出行的重要渠道,也是农作物运输的天然途径。
在叶其嘉的画里,常有“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的悠闲语境,也有“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的凝思情怀。
南朝宗炳曾主张游走于自然,通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哲理追求天人合一,澄怀以观道。但相比如此宏大的宇宙观,叶其嘉则选择了把生活作为追求道的方向,他所关注的,并非大山大水,而是土生土长的水土细微处,但他对待生活与自然的态度则如同宗炳般——澄观一心。
数十年来,始终如一而画面却腾踔万象,这正是他水乡画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自落,是他意境表现的完成。明代画家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里提到,凡画有三:一曰身之所容,二曰目之所瞩,三曰意之所游。而这三点,在叶其嘉的画中,无不体现。
德国诗人侯德林有两句诗极具意思:谁沉冥到,那无边无际的“深”,将热爱着,这最生动的“生”。在一个表现情和景交融互渗的艺术造境中,透过一幕又一幕的景,挖掘一层又一层的情,这是最深的情。叶其嘉通过一幅幅水乡题材作品,描绘乡情、乡趣、乡愁,折射出的是他思乡、恋乡、念乡的深情。在他的画面中,有热闹的场景,而并不喧嚣,有逸静的时刻,却不乏生气,画面所体现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却时刻折射出生命、动力、热情的能量。在动中寻极静,也在静中寻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正是禅的体现。
明代画家沈周在《写怀寄僧》中写道:“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叶其嘉的作品正是在悄无声息中,传递出智者对生活感悟的哲思。
文/新快报收藏周刊主编 李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