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非遗”“雕塑”“艺考生”等行业现状
在全省上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征程上,南粤艺术如何实现自我突破,更高质量发展?2023年,新快报收藏周刊在“深调研寻良策”方面做了全面的探索与尝试,从4月开始,便陆续推出《广东非遗调研》《民营美术馆调研》《广东雕塑现状调研》《美术生毕业调研》《广东书法艺考调研》等多个行业性调研报告式的专题报道,深入剖析行业的症结与尝试提出应对良策,引起了行内广泛关注与讨论。
《广东非遗调研》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最有意义的保护理念
3月,“岭南·高度——新时代岭南100名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正式开启,收藏周刊早在此前便深入非遗行业,多次走访调研不同非遗项目的现状。因此,今年4月9日,收藏周刊重点推出了《广东非遗调研》专题报道。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最有意义的非遗保护理念。其中,“见人见物”在不少非遗项目中,都已经着力发展,然而,“见生活”则是不少非遗项目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
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非遗现状普遍存在几个问题:一些非遗传承人由于学历偏低,文化水平不高,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视野局限性;在研发产品上,多偏于传统,固守技艺本身,缺乏对生活用品在生产到使用过程的品控的基本判断;手艺多较繁复、细致,需投入大量精力,成本过高导致价格不低,始终难以融入市场;普遍来说非遗传承人对自身技艺产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相对薄弱,更未懂得有效地利用知识产权价值的转移获得更多的现实利益。
当然,也有部分非遗项目难以发展,原因不仅仅在于传承人本身,对外推广和宣传上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加深民众的文化价值认同势在必行。因此,如何更有效地从传承技艺、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生活应用等多方面扶持非遗项目,成为不少社会机构关注的焦点。
《民营美术馆调研》
好的美术馆可成为地区名片
民营美术馆的生存现状,一直备受关注,在不久前广州和深圳分别传出有经营多年的民营美术馆(艺术展览机构)需要暂时告别,引起了行业更广泛的讨论。目前的民营美术馆等艺术展览机构,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遇到怎样的困惑?有什么可以借鉴参考的良策?
4月,收藏周刊记者连续走访多家民营美术馆(艺术展览机构),并与相应的负责人或创办人深入了解、探讨后,推出了《民营美术馆调研》。虽然民营美术馆作为市场行为,所面临的几乎都是结构性问题。但通过走访,也不乏看到一些让人乐观的现象:例如建立十多年的逵园艺术馆,目前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再如佛山的艺术现象,接连推出新石湾美术馆、和美术馆,形成了一个地区的名片。
民营美术馆前期是“烧钱”的行为,但其价值却难以用金钱衡量,这跟一个地区的文化、美育以及青少年未来成长相关。尤其像逵园艺术馆所显示的,十年前的中小学生放学路过开始看展,现今工作后成了新晋的年轻藏家,社会的艺术消费以及美学培育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
对于北京、上海、广东三地民营美术生态的异同,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对比分析称:“广东与北京、上海的艺术生态有区别。北京的艺术与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艺术群落、圈层结构、潮流迁变等等都与此有关。在上海这个当代大都市,金融财团色彩浓厚,资本的强大力量体现得很充分。广东的艺术圈繁盛,优秀艺术家多。但目前的状况是,漫天繁星无数,还缺乏耀眼的‘太阳’和‘月亮’,尚没有引领艺坛,享誉全球的当代大家。”
《广东雕塑现状调研》
“中国现代雕塑先驱在广东”
5月,“南北雕塑”大展引起关注,雕塑概念的发展成为了新的行内话题。收藏周刊推出了《广东雕塑现状调研》。早在100多年前,来自广东的李金发被誉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先驱,后来广州美术学院作为最早成立雕塑专业的院校,进一步探索雕塑的学科构建。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为广东的公共雕塑带来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广东雕塑总有自己的身影,踏入新世纪之初,实验雕塑逐渐成为重要分支,广州美院雕塑系更最早推出数字雕塑。
收藏周刊记者走访发现,在广州市内,以雕塑为主题的园区已经有多座,包括广州雕塑公园、广东美术馆潘鹤雕塑园和位于海珠区的潘鹤雕塑艺术园、广州美术学院梁明诚雕塑园、唐大禧雕塑园和曹崇恩雕塑园等,此外,还有不少街区较为集中展示雕塑作品,包括花城广场、沙面公园、上下九步行街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中国现代雕塑先驱在广东”,雕塑理论家宋伟光说“广东雕塑开放与包容”,广州美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说“广东雕塑具有实验性”。
《美术生毕业调研》
《广东书法艺考调研》
艺考生:唯有热爱可抵挡岁月漫长
6月份,毕业生就业话题引起广泛关注,要了解艺术毕业生的出路,得先从他们的入学说起。收藏周刊记者深入走访了多所高校,从管理层、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等方面深入了解情况,推出《美术生毕业调研》。
高考时,艺考生报考美术院校一般的逻辑是:考美院几乎是每个美术生的愿望,求而不成再选择综合性大学,然后才是高职院校。从招生人数来看,也是依次增大,而且高职院校的总量甚至是前二者的总和。每年的毕业生中,几乎都会有这三类美术毕业生在共同的就业环境中互相博弈。但现实中,真的存在这种正面交锋吗?
显然,美术学院、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所培养的美术类人才,在培养目标上的确存在差异。三类美术院校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毕业生现状也是迥异。
美术专业与普通文理专业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美术院校不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甚至“每一个美术生都是独立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不少毕业生虽然没有工作,但他们却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多元生存技能。有应届生说:“没有工作,但不等于没有收入。”美术生与非美术生的“灵活就业”稍有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在深耕自己的艺术探索,从小到大,萌芽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艺术是发散思维,他们更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发展,多元化共存。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美术生在各自的小小领域,开辟出大大的天地。
为了充分了解艺考生的升学情况,在7月,收藏周刊再深入调研书法艺考,推出《广东书法艺考调研》专题,在走访调研中,与多名书法艺考生深入聊天,他们内心深处对书法的热爱着实让人感到欣慰。尽管他们也明确知道,日后就业的路是多么窄。但用俞敏洪的一句话来说,唯有热爱可抵挡岁月漫长。
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