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在本次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共青团广州市教育局委员会、广东新快报社和广州市艺术中学联合承办的“心向阳光·我笔表我心——2023年广州市中小学生书信节比赛”获奖作品中,我们捕捉到了广州少年们的闪光思想,或许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或许是乐观情感的抒发,亦或者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这些深刻的思考都浓缩在一张张信纸上,成为青少年时期珍贵的留念,为学子们未来的人生打下基础。
勇敢无悔地追逐梦想
作者 关卉昕
“究其精神内核,‘卷’其实是人类不断提升自我、追求美好的愿望”
来自广州市第二中学的关卉昕同学以作品《朱明寄愿》获得了本次书信节比赛高中组一等奖。这是一封写给好友的信件,信中除了表达对志同道合好友深切的思念,作者还与好友分享了自己对于“内卷”现象的思考。她写道:“对于17岁的少年而言,应是勇敢而无悔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她热烈地向友人发出邀请,“与其纠结不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不如迈开步子,大步向前。”
作为学业繁忙的高中学生,关卉昕留意到一个字经常挂在同学们嘴边,那就是“卷”。当自己在刷题或是挑灯夜战时,有些同学会开玩笑般调侃一句:“你好卷呀!”“你真是个卷王。”何为“卷”?关卉昕认为,这是“内卷”的意思,这个词的出现是高压环境下现代人的自嘲与调侃。每个人对“内卷”的理解和情感色彩不尽相同,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词条时,出现的也多是负面情绪,但卉昕观察到了其中积极的一面。“究其精神内核,‘卷’其实是人类不断提升自我、追求美好的愿望,我们不应该过于‘放大’他人表面的行为,而忽略他人内心向好的主观能动性。”在她看来,大家对“卷”的理解太过于笼统,正如在看到一名同学埋头“刷题”时,除了追求分数的提升外,我们更应该看到他(她)学习的激情和自律,而不要让“内卷”这个词轻易抹杀他人付出的努力。
指导老师 施一虹
书信让思绪放飞得更远
“卉昕是个内敛而又内心细腻的孩子,这次书信比赛给了她一个用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平台。”在指导老师施一虹的印象中,卉昕的每一次阅读札记都写得很认真,在语文课前的时事分享环节,她曾提出过独到的见解。
在这篇书信作品中,施一虹认为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空洞的教化,而是处处流淌着真情实感,“她指出了自己和小伙伴在这个年龄段真实的困惑,字里行间有属于她自己的亲身体验,可能她对这个问题确实思考已久,最终有感而发,才让这篇作文如此令人动容。”施一虹点评道。在面对“内卷”困境时,关同学没有回避,没有恐慌,更加没有激愤地去批判“内卷”现象,而是在社会上没有出现一个“解决之道”的时候主动调整自己看待这一问题的心态,这是施一虹老师较为欣赏的一点。“其实我觉得二中的学生整体上就是积极向上、真诚善良,这是许许多多二中学生的缩影。”
施一虹认为,“书信”这种写作方式自带交流的情境,正如关卉昕同学的这篇作品,在与友人的交流中引发自己的思考。同时,书信写作是一种“慢节奏”,有助于让作者内心的想法变得更清晰,让思绪放飞得更远,她鼓励同学们多尝试写信,“或许写着写着,自己此前从未预期的东西会跃然纸上”。
写信是一种情绪的释放
作者 余力文
“优秀传统文化能给我们带来正向的能量,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对于这句话,作者在深深感慨中也表露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广州市艺术中学余力文同学的《生死之深邃,引古之情理》在此次书信节比赛中获得了高中组一等奖。信中,他以王羲之、陶渊明和曹操等古代大家的作品为例,与好友分享和探讨生命的意义,字里行间透出对于生命的思考及积极的人生观。
余力文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书法、古代文学等传统文化尤为喜欢。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他也深深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从很多古代文学大家的故事中汲取到了精神动力,“比如他们的淡泊名利,面对坎坷命运时的乐观态度,都能给我们带来正向的能量,让我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余力文称,信中选择跟朋友分享关于“生死”的思考,是有感于一些同龄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希望和朋友共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们应该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活出价值和精彩。”
写信已经成了余力文的一种生活习惯。“在我看来,写信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会让我感觉到舒心,我把想要分享的东西写下来,朋友们无论回不回信或是以其他的方式回应,我都会觉得开心。”余力文认为,书信是一种有温度的交流方式,“可能它没有现代通讯那么方便快捷,但那种珍视的感觉和在读信过程中感情距离的拉近,我觉得是其他交流方式暂时没法替代的。”
指导老师 方菡
书信节比赛让学生感受到“见字如面”的力量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余力文同学对‘生死’这一话题的思考,更能感受到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属于自己的答卷’的积极态度。”对余力文的作品,广州市艺术中学老师方菡颇为欣赏。方菡说,以纸为创作载体的传统书信曾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留下了无数灿烂的信笺尺牍。而在当下,学生也可以通过书信与家长、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喜悦或倾诉困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参加书信节比赛能让学生在阅读优秀经典书信作品和撰写书信的过程中,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同时畅通情感沟通交流的渠道,充分感受到“见字如面”的力量。
广州市艺术中学一直重视以美育人,将美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与美同行”。“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非遗传承社、综合材料社、书法社、悦读社等特色社团活动,开阔眼界探索未知,发现兴趣展示魅力,增长知识收获友情,锻炼技能培养责任意识。”方菡说。
■作品选摘
《致初中同学的一封信》
卢睿婧 广州市艺术中学
“我心头一颤,想起你随手从数学本上撕下的纸,上面写着‘如果我心里的墙塌了,那我会再建一座更坚固的城堡;如果世界上的河流都干涸了,那我会用眼泪融化冰川;如果太阳不再升起,那我会尝试点亮所有的灯。’那刻,心底里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像是一束光照进我心中。”
《给自己的一封信》
郭心弦 广州市南沙鱼窝头中学
“在岁月长河中,人潮汹涌,有人在感叹着生之苦短,有人却在短暂的生命中,不断努力着。我们总是希望在短暂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是确认自己努力过,是自己因努力而灿烂过。未来的你,也许不能成为太阳,但我希望,你能成为点缀长河的繁星之一!”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邓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