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于生活,可以无处不在,更能作为桥梁,成为社区居民新的沟通桥梁。匈牙利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曾言:“当艺术抓住了生活中最明显的特征,它就能最生动、最深刻地反映现象。”
艺术并不总是那么高深,那么难以言传。在广州乃至周边城市多个社区,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友伴,甚至成为改善邻里关系的最佳途径。
走访怡乐社区,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些“社区艺术”,在潜意识里或多或少改变了街坊们的认知,尤其是对“和谐”二字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
绘画何为?艺术何为?绘画的行为或能令年逾八旬的婆婆改变几十年的认知,感受新的事物;或是让“自暴自弃”十几年的青年重新焕发生机;或是让邻里放下恩怨,一团和气。
日前,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走访怡乐社区,那里的艺术改造不仅成为不少市民的打卡点,也让社区居民充满全新活力。居民们几乎一致表示,什么是艺术并不重要,但改造后的社区,那些绘画和创意,的确让生活改变了很多。
两千多块广州的门牌 组成《捡来的“博物馆”》
日前,一个名为《捡来的“博物馆”》的作品,在怡乐社区亮相,这是艺术家张晓静、陈洲的作品,作品汇聚了2100多块广州的门牌,使得其外墙成为附近最耀眼的建筑。
从2008年开始,张晓静和陈洲走访广州的各个城中村改造现场,比如林和、杨箕、冼村、琶洲村、文冲、沥滘、官洲、笔村等,如拾荒者般捡拾了各种物件和外来务工者资料,尤其是门牌,艺术家把这些外人眼里的“破烂”定义为“城中村博物馆”,如今艺术家改名为《捡来的“博物馆”》,因为每一个物件和史料都是艺术家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它们都有着自身的历史价值和背后的故事,也有着搬迁者集体的记忆,时间越久越显得珍贵,而门牌和路牌连村里的老人都无法追溯源于何时。艺术家用了16年的时间收藏七千多块门牌,而此次艺术家拿出2100多块广州的门牌。
陈洲介绍,这些门牌标志着,作为个体家的存在和具体的记忆,很多名字虽然存在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这些曾经永恒的文化将永久的消失,这些有着深刻寓意,字眼美好的名字令人深思,例如潜龙里、择邻里、积善里、占决里、聚星里、居仁里等,如今这些耀眼的文化重新回到墙上,回到鲜活的社区,在艺术进社区的美好活动中涅槃新生。
“记录这个社区真实发生的生命故事”
怡乐社区能够让两位艺术家对房子如此装扮,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另一方面,却透露出他们合作多年后的互相信任。
原来,早在2016年,当时已经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的张晓静,同时作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的访问学者,便开展了怡乐社区的艺术项目,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她带着学生尝试用艺术的方式“敲开”居民的大门。
而在张晓静带着学生到来之前,早已有数家公益机构也同样希望以公益介入社区,改善社区环境,但起初并不顺利,甚至因为公益机构的装修或是噪音,或是搬运对邻里造成干扰而形成了一段时间的隔阂。
而张晓静带的学生以艺术的名义尝试介入,起初同样不顺利。她说,一方面是当地居民对外来者心存戒备;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社交经验,面对面交流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让一个大学生到社区里串门,也是巨大的挑战。
后来,张晓静改变策略,让学生们拿起画板,就在现场写生,果然,当自己的房子或生活中的一角被画进画面后,便成功引起了居民们的好奇心,不少居民开始主动与学生们聊天。“我突然发现,原来绘画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打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从2016年到2018年,张晓静每年都会带领学生进入怡乐社区,在居民中走访调研。学生们不断收集居民故事进行创作,或“以物易物”收集居民老物件,希望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记录这个社区真实发生的生命故事。
“自从有了门口的花园改造和门绘,他开始早起为花草浇水”
“我们也会走进每个居民家中,继续收集故事,并对居民家的门牌和‘老破门’进行设计。”2023年,张晓静再一次带着学生回到了怡乐社区,学生们开始用艺术的方式,回应社区居民的需求。有一位老太太,她总喜欢在自己门前摆放各种废弃物,多年来,社区人员尝试沟通清理改善始终无果,后来,张晓静带去的学生中,一名女生的尝试却成功落实了沟通,女生为老太太的门上画上了一幅老太太喜欢的荷花,作品完成后,老太太乐开了花,从此在邻里面前也洋洋得意。
阿斌从小自学绘画,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深圳大芬村做了职业画师,因遇到挫折,备受打击,便沉迷网络游戏和喝酒,常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十多年,一直很少出门与人交流,直到这个艺术走进社区的项目。他的家人希望曾经也梦想成为画家的他,也能加入为社区作画的行列。终于,经过张晓静的沟通,他重新走出了房门,拿出了自己的本事,也为社区增添了不少光彩。
有一位邻居,曾经也梦想过成为画家,对艺术有过懵懂的追求,他希望自己的小院门,能有一点现代艺术的风格,于是,阿斌便为他画下了现代主义形式的门神。
阿斌母亲告诉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他改变很大。艺术美化了环境,对他自己也有极大的帮助,重新激起了他对绘画的热爱。”
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秀姐表示,以前不知道艺术是什么,但自从这些绘画走进了社区之后,便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里,并走到这里来拍照,随即她也开始注意到,原来这样的艺术真的能吸引人,也让自己学会了如何欣赏美。
张晓静认为,有时候总想艺术的技法、技巧甚至观念如何,会容易走进虚无。但具体对接了社区需求,用艺术的手段改变社区的氛围,改善邻里关系,这也是艺术疗愈的重要体现,或者说,艺术的价值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参与怡乐社区艺术项目的学生梁晓文回忆称:“每当我在改造的时候,阿叔都会静静地坐在我的旁边看着不语。邻居笑称说他懒,都不打理。在改造前,也只有他家被闲置的花盆都是空空的。但自从我开始改造了之后,他非常勤奋,每天默默地浇水。后来我发现我的施工地被偷偷地整理过呢,意外欣喜。非常高兴我能激起阿叔对这些的改变,我希望我的改造能影响他对生活的态度,带给他一些生活的情趣。”
同样是参与这个项目的学生王薇薇也表示:“我慢慢发现平时很晚起床的老爷爷自从有了门口的花园改造和我画的门绘,他开始早起为花草浇水,也开始站在门口欣赏自家门口的小风景,于是我备受感染,即便课程已经结束,我依然想完善这扇破铁门,因为我看到了一个因为美而改变自己生活态度的老人。”
“每个居民都是艺术家、每个居民都是园艺师”
807创新空间和同样扎根于此的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也在怡乐社区居民和周边亲子家庭的支持下,继续联合周边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始进一步探索社区营造,一步步带动社区街坊一起改造和美化社区空间,比如在社区里拓展出一角“居民共建花园”,装上供老人休憩闲坐的凳子。也是这时候,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807创新空间和我开始设想,能不能进一步将怡乐社区打造为“每个居民都是艺术家、每个居民都是园艺师、每个居民都是文化保育者、每个居民都……”的社区公共空间。
如此的社区项目,不得不让人感叹:绘画何为?艺术何为?在这个过程中,绘画的行为或是改变了年逾八旬的婆婆放下几十年的偏见,接受美化;或是改变了“自暴自弃”十几年的青年重新焕发生机;或是改变了邻里放下恩怨,一团和气。
记者跟几名居民聊天,他们也一致表示,什么是艺术并不重要,但这样的绘画,的确给生活改变了很多。
当艺术融入生活 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热情被调动起来
近年来,把艺术与社区联结的机构、项目越来越多,不但发生在广州,也有蔓延至周边城市的趋势,广州有越秀区、荔湾区的社区以及大学城周边的村落,而周边城市则有韶关仁化县、佛山顺德区等,均开展了不同的艺术介入社区生活的项目。
在日前举办的“有温度的存在——广州设计三年展2024·平行展”,也将为公众展示多个社区项目,展现其中沟通和基层行动的力量,希望以此激励更多个人和社区通过设计推动教育和变革。
社区项目旨在从实践层面探讨“设计”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建立可持续社区、社群并促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入选项目综合使用设计思维、艺术、社会工作等介入手法,在空间改造到观念培养等不同维度上进行共创工作。
1
社区文化的“塑造”与“铸魂”
“乡约在地”是本次“广州设计三年展2024·平行展”里其中一个社区项目,这是一个以城乡共融、跨学科共创驱动的乡村振兴社会创新项目,由造点与顺德和创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韶关市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作为战略支持。它的使命是促进乡村的“原住民”与“新居民”一起想象与建设乡村的景观、产业、生活和关系,为宜业宜居的乡村进行本土化创新,推动城乡深度融合。“乡约在地”通过跨学科共创的方式组织全国的青年专家与本地居民一起,持续挖掘乡村社区中的多元需求并打造本地化“微改造”解决方案。目前“乡约在地”关注的五大主题是:健康老龄、健康宣导、儿童友好、文旅发展、可持续农业。
目前,“乡约在地”项目以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新龙村为实践基地,围绕“发展庭院微经济”和“乡村适老化改造”两个议题,在尊重原住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在地”的共创共建微改造。现已推广到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恩村村及雅安市石棉县王岗坪乡。
另一个项目“摸鱻儿”是一个通过多种美育形式融合非遗文化、节庆知识和自然教育,以培育社区新文化为目标的社区非遗活化项目。项目落地于顺德大良升平社区,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摸鱻儿毕业设计师生团队及在地社区联合发起,和地慈善基金会作为战略支持。
升平社区是珠三角典型的老旧社区,且存在大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但由于内生动力不足,文化并未被充分活化。团队经过调研,决定以“大良升平非遗鱼灯”为媒介,以美育手段重塑传统事物,基于鱼灯中所蕴藏的“鱼、渔、余”好运祈福理念,发掘传统背后所隐藏的好运向善文化特质,设计面向全龄段的文创产品。同时,团队策划开展“摸鱻儿”文化活动,邀请社区及周边居民共同参与,通过美育促成参与式文化行动,增进相关者间的关联互动,从而推动社区文化建设,重建社区文化自信。项目以“鱼灯”为切入点塑造集体记忆,探索社区文化共同体生长机制,促使新文化涌现,以实现社区文化的“塑造”与“铸魂”。
2
当创作融入社区生活
不久前,收藏周刊记者走访了广美中国画学院壁画专业,那次恰逢大四的学生外出考察回来,在壁画工作室里,二十多名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自围绕自己选择的建筑空间进行壁画构思。课程要求是以“长洲岛”的公共空间作为备选范围,学生们自主地选择并创作具可行性的壁画方案。
这是一个利用自身所学专业服务社会,希望把自己艺术构思与城市环境空间的实质案例产生关联的壁画课程。而这个课程已经持续数年。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壁画工作室主任颜景亮介绍,曾有不少学生的作品最终得以落地。“顺德杏坛镇龙潭村青田艺术区的户外壁画正是我们学生的落地作品,”颜景亮表示,“创作融入社区生活的综合性壁画是我们探索的方向。”
颜景亮提到的,正是不久前,在顺德杏坛镇龙潭村青田艺术区揭幕的户外壁画《渔桑曲》。该作品展现艺术与乡村融合的魅力,成为青田艺术乡建又一新亮点。这幅壁画是广美中国画学院壁画专业方向学生梁丹、梁雅颖、邓玉琴、黄潮影,在导师陈侗的指导下完成。作品以艺术的视角、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示顺德种桑养蚕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整幅壁画由33万多块玻璃马赛克拼贴在青田艺术区外墙,与周边建筑、水乡环境充分协调,为乡村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青田是顺德杏坛龙潭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村庄仍保留着岭南水乡的基本风貌。2016年,艺术家渠岩在青田总结出“青田范式”,并进行了长达七年的“艺术乡建”实践。
3
“我深深感受到艺术介入对于社区发展的重要性”
前两个月,“播种社区——‘和地在创’第一期成果联展”在顺德举办,“播种”有几层意涵:一为“和地在创”第一期的行动,促动并联合了政府、学院、机构、组织等多方力量深入社区,在各个层面播撒下社会美育与地方营造意识的种子;二为第一期的社区艺术营造计划与美育人才种子计划,分别从空间和人才的层面为社区艺术营造实践开拓了土壤;三为在社区中开展的共创营和空间改造项目的村民议事、工作坊等共创活动中,社工、青年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与居民共同实验和培育了公共参与的经验与方法;最后,共创营和空间改造的开展,也为社区中的人、事、物种下了秧苗,它们或是传承,或是希望,或是联结,抑或连接过去与当下、弥合代际与群体的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
顺德区社会创新中心总干事李允冠介绍:“顺德的公共艺术正在走向基层,屹立于大湾区迈入世界。最近好几次我到‘和地在创’项目的落脚点之一升平,我深深感受到艺术介入对于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它对于居民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基层公众参与和公共艺体的推进,对于社区特色产业和永续发展的促进,乃至于对于顺德魅力和形象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和地在创’所致力于的就是要构建包括生活美学、生态美化、生产美创和生命美善的区域艺术系统,其重要性是综合且巨大的。”
再往前推,早在2022年,在广州美院附近的南亭村的建筑角落摇身一变成为“网红”,突然“长”了不少“花花补丁”,这是广美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毕业生罗盛天推出的“花花补丁计划”,这位学生也参加过广美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所带的“在地实验”的课程,“在疫情期间,这个作品就温暖了很多人,但传统中构成雕塑重要的因素之一的塑造,在这里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实际上,社会雕塑是以低技术、深理念的方式创作”。
充分发挥低碳公共艺术的魅力作用
艺术可以干什么?走在越秀区的“碳中和”主题园,或许不少人会惊叹,原来艺术可以这么玩,竟能与环保互为融合,成为了诠释环保理念的视觉手段。
华南地区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园区,位于越秀公园,在日前亮相。该主题园以艺术的力量,将生态、生产、生活及科教有机融合。
1
“以艺术作为手段,以美育作为吸引点”
本次把艺术融入“碳中和”主题的项目负责人是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陈鸿雁,他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投入低碳设计研究,逐渐积累成果并创立“感碳号”设计研究品牌,同时,将研究和学术结合起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广州市社科研究项目等;在时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的吴卫光教授的带领下,策划多个低碳设计成果展览,将设计教育、设计实践、公众参与互动与媒体传播相融合,起到较好的反响。其中,当时策划的“以终为始”的低碳设计展览、“韶关曲江小学的低碳用品实践”,都是这方面的探索,为后续的拓展梳理出了研究的线索。
吴卫光表示,“不少人认为‘碳中和’和‘碳达峰’是距离个人很遥远的事,但实际上,低碳的事本身就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这一项目以艺术作为手段,以美育作为吸引点,嫁接了低碳理念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了低碳公共艺术的魅力作用。”
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碳中和”园区由八大特点和内容组成,包括“低碳公共艺术作品”“园林垃圾储存空间——印象岭南窗花”“低碳展厅与公共教育空间”“碳历之门”“低碳公共互动涂鸦行动——‘椅’往情深”“低碳阅读与飞跃——‘跃’读空间”“低碳文创”“AR新体验互动”。
2
回收塑料瓶进行组合 加深人们的环保意识
其中,“低碳公共艺术作品”包含四大作品系列,例如:“瓶”行世界——塑料瓶子的艺术化升级设计;鱼跃龙门——园林工具的再利用和设计;生命之水——塑料瓶子的灵动元素;花飞蝶舞——园区的动植物生动形态。
陈鸿雁介绍,在项目的设计中,将绿色、青色、金色进行一个有机的融合,呈现美好的环境色彩意向,促发人们自觉的保护环境。在作品《“瓶”行世界——塑料瓶子的艺术化升级设计》中,陈鸿雁选择了回收塑料瓶进行组合的方法,装入植物颜料颜色,拼出具有独特意义的“勺嘴鹬”形象,(勺嘴鹬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它们受到多种污染,狩猎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每年都要经历8000公里的迁徙),以此形象来提醒人们加深环保的意识。
作品《鱼跃龙门》则构思别出心裁,利用中山庆琏金属制品生产的园林工具拼接而成,令连接人与自然的园林工具更为绿色可持续。“独具匠心的花园剪刀等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极富动感的鱼跃龙门吉祥场景,寓意我国低碳之力推动产业高质量跃升,引领我们迈向更加广阔美好的未来。”
陈鸿雁对作品《花飞蝶舞》是这样介绍的,“碳中和主题园不仅只有现代农业和固碳能力好的植物,更是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有鲜花和蝴蝶随风起舞、飘飞,呈现生机勃勃的场域。作品采用蓝色、红色瓶子和铁树干树叶来表达这一美好的景象,宛如鲜花、蝴蝶与园区的不同植物在共舞,在歌唱欢呼,迎接贵宾的到来。”
3
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艺术化”的转化
在“碳中和”园中,穿过了系列的公共艺术区域后,便来到了“园林垃圾储存空间——印象岭南窗花”的区域,陈鸿雁介绍,因为园林垃圾比较单一,包括树叶、树枝桠、树干,它们都是自然材料和可利用的资源。为响应“园林垃圾不出园区”的号召,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艺术化”的转化,成为有机土。
为进一步视觉艺术化园区内进行垃圾回收的区域,强化与观众的互动,在视觉设计中,将园林的岭南窗花抽象化和简易化,成为储存空间的内外观望、交流界面。“这样,透过多样性窗花我们看到的园林垃圾呈现出一种镜框画面感,一种朦胧审美感受。另外,将树枝切碎,作为围挡墙体的界面组成,是在地性与自然性的呈现。”陈鸿雁介绍。
现场,还特别设有“低碳展厅与公共教育空间”,即利用可组合可拆卸的结构方式来设计和施工低碳主题展厅。首先,这种方式更环保,更具有自由组合特点,避免现场施工和材料浪费。其次,这种结构零件可以回收,可多次重复再利用,是一种节约的展示方式。
“碳历之门”则将与低碳发展相关的重要节日,设计呈现为一个个圆形的门,让人们在游走廊道的过程体验世界性、国家性的低碳发展历程,放松地接受教育信息,避免生硬的文字陈列。
4
每个人都是低碳生活的互动者和传播者
低碳公共互动涂鸦行动——“椅”往情深。这个环节即将公共低碳教育活动与涂鸦绘画表达融合起来,与美育教育融合起来。学生们可以在塑料桶和座位面上涂鸦,表达低碳认知、低碳理念和低碳行动,公共低碳涂鸦行动,是家校、师生、社会、公园及传播互动的有效途径,是唤醒公众参与践行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快乐的涂鸦行动中融入学生的感情和意志,融入了低碳教育,化导人心。当人们再次坐上去时,也感受到快乐,寻找到小学时光的美好记忆。
与此同时,低碳阅读与飞跃——“跃”读空间也具有如此的独特构思,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香门第是对读书人的一种荣赞;通过读书,人们的思想和境界确实得到飞跃,对自我认识和对世界的认识都有新跃进。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为出发点,设计“跃”读空间,营造一个黄金屋的空间形象。其次,“SHU”的拼音中有“书,树”,百载树人,取越秀公园的“树枝”设计灯具,让“枯木逢春”照亮整个“跃”读空间,隐喻了阅读使人明智和快乐。而该空间的魔力弹簧沙发,提供给人舒适自在的阅读座位,引发放松阅读。
在整个项目中,取自越秀公园的物料,进行的文创产品设计和微信扫一扫,AR新体验互动同样是可圈可点的特色。
吴卫光也认为,“这一点跟以往近乎说教式的低碳展示陈列不一样,这一次融入了新技术的AR,让每个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介新设备进行互动,这在手段上也是一种创新。”在AR互动中,每个人都是“碳中和”园的低碳互动者,也是低碳生活的主动传播者。
■统筹:李世云
■执行:梁志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