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中南海内招酒”“中央军委办公厅内招酒”“海、陆、空军部队特供酒”“中央警卫局接待用酒”……成本价10元一斤的基酒,酒瓶印上“特供”之类的字样,一瓶成本仅数十元的酒,可以卖到上千元。
近日,重庆武隆警方侦破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抓获涉案人员53名,摧毁一个辐射全国的“特供”假酒包装、生产、批发销售网络,揭开“特供”假酒黑产内幕。
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相关规定,目前市场流通的“特供”“内供”“专供”酒均系非法产品。
“特供”假酒均系以普通基酒灌装
2021年5月,重庆市武隆区公安局接到一条线索:武隆区某烟酒门店老板廖某,进了14件假冒某知名品牌白酒。这批酒每瓶进货价600元左右,廖某以每瓶900元至1600元价格卖出。
武隆警方侦查发现,廖某的假酒是从外地陈某处购入。通过陈某,警方进一步深挖上游制假售假犯罪链条。
陈某及其同伙曹某等人交代,他们销售的假酒,来自贵州省仁怀市以陈某、黄某、许某为首的制假窝点。该窝点为其订单式生产多种假酒。
专案组民警发现,在陈某销售的多种假酒中,带有“特供”“内供”“专供”等字样的假酒销量较好。这些“特供”假酒以普通基酒灌装,酒的成本价一斤仅10元左右,加上酒瓶和包装盒,成本也不过四五十元。
警方发现,涉案“特供”假酒不仅在包装上非法印制了与知名品牌白酒相同的注册商标,涉嫌商标侵权犯罪;更为恶劣的是,包装上还醒目使用了党政军机关“特供”“内供”“专供”等标识字样,严重损害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军队声誉形象。
“特供”“内供”“专供”均系假酒
陈某交代,他在一次与白酒从业人员的交流中获悉,各类“特供”假酒“故事性”强,市场接受度较高,他的公司便转型卖起了“特供”假酒。陈某、曹某等人先后在多地成立网销公司和烟酒门店,并就近设立假酒库房,派出团伙骨干分赴各地负责牵头经营。
据某知名品牌白酒企业工作人员介绍,自2012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酒企已停止特供类白酒的生产。2013年3月,国管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2013年1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
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2022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