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月24日元宵节当天,在永庆坊金声广场(金声电影院旧址),一场“今生与您为伴,此情长长久久——金声电影院90年主题活动暨荔湾元宵诗会”活动在这里举办,用元宵里的诗歌打开电影的往事,讲述为爱奔赴“90年”之约故事。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是我国最具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主办方策划了金声电影院90年主题活动暨荔湾元宵诗会,围绕爱情主题,通过“用元宵里的诗歌打开电影往事”的思路开展创作,带领市民群众共同探寻电影的魅力,共度一个难忘的元宵佳节。
主办方邀请到一对“金刚钻婚(60年)”夫妇卢希予和姚翠英。他们向观众分享了属于自己的电影和爱情之路。1961年,他们相识并一见钟情,日久情更浓;1963年11月喜结良缘,携手至今60载;电影也是他们爱的象征,他们恋爱、成家后都多次来到金声电影院观看电影,金声电影院成为了他们爱情长跑的见证者。
“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张电影票大概3角钱,可以买两斤米了。当时我们夫妇在文冲船厂上班,周末休息最喜欢做的就是到金声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走过漫长电影岁月的李国成和张露娜夫妇来到了现场向大家分享,他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西关,金声电影院是他们恋爱常去的地方。“我一直生活在西关,上学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到金声电影院看电影,印象最深刻的是动画片《大闹天宫》;恋爱后,看电影是我们最好的活动,如《庐山恋》(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和香港的粤语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等等;现在我们已经结婚45年,金声影院是我们永远的记忆。”张露娜说。
“我是1982年到金声电影院担任经理,电影院的二楼全部是真皮沙发,一楼是藤椅,电影院内有冷气开放,在当时看电影是很好的休闲享受的方式。”今年75岁的张瑞麟,于20世纪90年代在金声电影院任经理。他向大家讲述了他所经历的金声电影院一票难求的威水史。“那时的电影靠‘走片’,一场电影播放完了,要把片子送到别的电影院,走片员是骑着单车送片的。有一次,走片员的单车链在半路断了,一位热心市民把自己的单车借给走片员,让他骑着单车赶紧把片送到电影院。为了报答他,电影院送了他两张电影票。”张瑞麟介绍说,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声电影院一票难求,每天八场电影基本爆满,最高峰一天有一万余人前去观影,深受广州老老少少的喜爱,更是成为了情侣们约会“必去之地”。
据介绍,金声电影院原名“金声戏院”,建成于1934年,位于广州荔湾区恩宁路,建成后轰动一时,当时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被称为“全市影院中之最宏伟者”。影院除放映电影外,还推出了粤剧、歌舞、杂技等,薛觉先、马师曾等粤剧名伶曾在此登台,一度成为广州社会名流的云集之地。值得一提的是,金声电影院是全国第一家可以男女同出同入、并排就座的有声影院,也是广州第一家有冷气的影院,是广州敢为人先和开放包容的重要缩影。
为了突显此次活动的主题,主办方邀请到著名诗人黄礼孩创作了诗歌《金声电影院》,由青年演员柴昕怡演绎,配上金声电影院的老照片,以特别的角度回望了金声电影院动人的瞬间。
此外,主创艺术家们还对众多的元宵古诗进行演绎,青年戏剧演员陈晶晶与王冲以情景互动的方式来表达,深情地呈现古人元宵浪漫情怀,同时也给观众送出花灯等元宵游玩的礼物,带来节日的氛围。
当天,知名朗诵家牧言朗诵了当代诗人张光杰的《元宵节》,而另一位朗诵家吴林柯朗诵了诗人臧海英的《元宵节》,民谣人卜军把诗人离离的《元宵节》谱成曲演唱。主创团队还选择了经典电影里的诗歌,用一边舞蹈一边把诗歌作为电影台词念白的方式进行表演,把“元宵、老电影院、诗歌”融为一体。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主办,荔湾区多宝街道办事处、广州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广州萨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
采写:新快报记者谢源源 通讯员荔宣
摄影:新快报记者毕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