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照堂 著名美术理论家
罗铭在山水画领域曾经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特别在为新中国新山水画走向生活、走向现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人比较沉实,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名字逐渐被人淡忘,在新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偶会提到他的名字,但着墨不多。即便在专门论述的广东美术发展或者广东山水画发展历程里,也并未怎么论及。
罗铭(1912.9-1998.10),出生在广东普宁的一个医生家庭,他毕生为祖国的美术事业、中国画、山水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当代美术史,尤其是中国画山水画史,乃至新中国山水画走向现实、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革新上,他都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又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罗铭在归国之前,是一位南洋画家,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邀请他回国,并在中央美院任教,是早期的海归派画家,回国后的经历,充分表现了他为祖国的美术事业作贡献的抱负。
年轻时期的罗铭,早闻名于国际画坛,他早期在广州烈风艺专和上海美专攻读西画,打下了深厚的造型基础,后来,在上海昌明艺专求学,受到过黄宾虹、潘天寿、贺天健、诸闻韵、王个簃等指导,他既有深厚的中国画传统功底,又具备西画能力。他在昌明艺专毕业后,便从上海回到了潮汕地区,从事美术教育十多年。1947年,他旅居南洋写生作画,举办画展,救济潮汕灾民,帮助华人学校,他看到了当时国画画坛里,大部分只注重临摹抄袭古画的趋势,缺乏生机的凋谢局面,应邀在当地的电台举办节目,呼吁中国画的改革,主张面向生活,中西融合,他的写生作品,获得了南洋画界的赞扬,被誉为中国创新派名画家。1947年冬,暹罗华侨艺术协会为他出版了《罗铭写生国画集》,当时关山月就撰文写道,“他对中西绘画都相当的严厉,在他的作品上看到很多新的倾向,并且醒觉了今后应该走的路向。” 罗铭旅居南洋五年,大部分的作品都被各界珍藏。当时他的题材重点还在花鸟画,以“竹雀”“梅雀”居多,一度有“罗雀”的称号,饶宗颐写诗赞他,“画中雀可罗”。
同时,罗铭的作品也受到国内关注,徐悲鸿急迫需要这样的人才,1950年冬,当地出版《罗铭记游画集》,徐悲鸿在北京为他题签并作序提到,“罗君以其雄健之采,笔高墨老,尽情挥洒,自然皆妙”,并赞扬罗铭在画中对黎民百姓的关切。在1952年,徐悲鸿聘请罗铭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由于当时教师宿舍安排紧张,徐悲鸿干脆邀请罗铭到家同住,持续一年时间,据悉徐悲鸿是甚少让人到家居住的,这体现出徐悲鸿对罗铭的到来十分重视。同住期间,徐悲鸿带他拜访齐白石等诸位名家,二人很快成为了挚友。
罗铭任教中央美院之后,他全力为祖国的美术事业作了贡献。1954年,他与李可染、张仃三位名家为突破当时中国山水画的陋习、暮气沉沉的局面,三人商量“兵分两路”,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灵山秀水写生,罗铭、李可染一行,张仃一行,反映生活,适应时代要求,冲破陈腐局面,当时他们的展览非常轰动,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山水画的一个重要事件。当时我年纪很小,但看过一些杂志介绍他们的作品,印象深刻。
他们三人的山水画展可谓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山水画开一代新风,并为专门表现现实山水的新金陵画派和上海表现新生活的山水画家,如宋文治、应野平、魏紫熙、钱松喦等起到了一定的开路作用,包括很多广东的山水画家也受这个影响,继续往表现新生活,表现现实生活的路向探索,如今,这条路已经成为山水画探索的康庄大道。国内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山水画教学,也主要以这条路为基础。
1959年,因应祖国的需要,他调往西安美术学院任教三十年之久。罗铭在中国当代新山水画方面,既是学术奠基人,又是学术带头人,是西安美术学院的教授、研究生导师,此后,他更参与创办陕西国画院,先后成为该院的副院长和名誉院长,他的国画大多以小见大,意境很大,饱含他热爱祖国河山的心情,将祖国的壮丽和人民的伟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火车将从这里通过》《飞越秦岭》《深山运木》《太华山图》等,脍炙人口。他前后写生华山二十多次,被誉为“罗华山”。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被聘中央文史馆馆员,而且他在西北从事山水创作及教学几十年,也同时为“长安画派”的发展了很大的作用,不少“长安画派”的骁将都曾经是罗铭的学生。
随着年代消逝,他慢慢被世人淡忘,但他对新中国新山水画探索的贡献不应该被遗忘,尤其对于我们广东的画家,这样一位走向全国乃至国际的粤籍画家,更应该为世人重新认识并挖掘和研究。
(采访整理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