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广州市交通运行数据公布。新快报记者3月14日获悉,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结合年度专项交通调查研究和手机信令等大数据,分析了2023年度广州市交通运行情况:对外交通方面,超级航空枢纽快速恢复、广州港货物运输保持“双增长”,区域交通中心地位显著,与湾区其他城市间联系强度增强;城市交通方面,电动自行车保持迅猛增长,绿色出行居全国前列,交通拥堵重新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1小时交通圈扩至惠州和汕尾
数据显示,广州客货并举的超级航空枢纽快速恢复,国内旅客吞吐量超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为6317万人次,单一机场全国排名第一,恢复至2019年的86.1%。货邮吞吐量再次攀上两百万吨大关达到203万吨,连续四年全国排名第二,相比2019年增长5.8%,提振了各方建设广州国际航空枢纽的信心。
广州港货物运输保持“双增长”,运输规模居全球前列,充分发挥货物运输种类齐全的综合性优势,有力支撑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铁路客运方面,广州1小时交通圈范围扩至惠州和汕尾。白云站、广汕高铁等重大铁路设施建成运营,铁路客运量达到1.31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90%,节假日期间已超2019年同期水平。广州南站旅客发送量位居全国第一,大湾区铁路中心站地位明显。广州与周边城市的衔接通道已建87条,与全省20市间日均出行量344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4%。与湾区其他城市间联系强度超过2019年,与湾区城市间日均出行307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6%。
平均通勤时间38.6分钟
在城市交通方面,地铁7号线二期和5号线东延段开通运营,轨道交通持续助力城市“东进”和支撑城市沿廊道集约型发展,轨道站点周边人口与就业岗位集聚明显。
在出行距离和时间方面,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离8.8公里、平均通勤时间38.6分钟,相比2019年分别增加0.2公里和减少0.9分钟,反映交通空间组织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占比79%,维持在较高水平。分析结果指出,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占比13%,需警惕极端通勤发展。
电动自行车成重要出行方式
广州的地铁客流强度居国内第一,绿色出行居全国前列。城市交通日均出行总量4653万人次,相比2019年增长5.7%。广州地铁不仅服务于工作日通勤出行,也是休闲文旅的重要交通工具,休息日客流总量全国第一,已形成浓厚“地铁出行文化”。
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5%,稳居全国超大城市前列,城市交通模式追求更快速、更高效和更个性化,步行和骑行快速回归,占全方式比例54.4%。
电动自行车数量保持迅猛增长,已成为市民重要出行方式。电动自行车全市日均出行量685万人次,同比增长14%,相比2019年增长72%,占全方式出行比例14.7%,成为继步行、小汽车后出行量较大的交通方式之一。同时,随着电动自行车使用量的增加,闯红灯、逆行等违章行为屡见不鲜。
新能源车使用发展迅速
值得关注的是,道路运作反弹至2019年的“拥堵水平”。
全市小客车(含巡租车、网约车)日均出行车辆377万辆,相比2019年增长21%。核心区晚高峰干道平均车速22.8公里/小时,基本回落至2019年的22.5公里/小时水平,节假日广州塔等景点周边道路拥堵严重和“停车难”,部分地铁站点持续限流。
新能源车使用发展迅速,核心区道路系统上行驶的新能源车占比39%,选择绿色化交通工具出行逐渐成为新时尚。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