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的诞生,引起了全球关注,掀起了新一轮对AI时代来临的期盼与焦虑。AI的发展,同样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速度奇快、成本低廉且质高量大的AI创作,有如开启了创造力的潘多拉魔盒。
与此同时,也将伴随新的困惑,AI创作完成的作品将引出关于艺术传统、艺术本质、创作价值还有艺术伦理学等一连串疑问。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认为,“艺术家的职业,艺术评判的标准和艺术教育行业都由此迎来巨大挑战。”但他对未来的发展总体仍然持乐观态度,他说,“Sora的出现促进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1
“我在震惊之余感到前所未见的危机感”
收藏周刊:Sora的诞生,全球关注,您用“大洗牌时代已然来临”来形容,您首先是会想到怎样的改变?
梁江:Sora 的问世,让我在震惊之余感到前所未见的危机感。
作为AI视频生成模型,核心技术之一是AI绘画,这一新技术使智能模型能够自动飞速学习并生成高质量的视觉图像。也就是说,目前“造型艺术家”的能力及大部分职业功能将被取代,说“大洗牌时代已然来临”绝非故作惊人之语。
上世纪初法国人发明了照相机,众多擅长写实记事的画家失业,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艺术由此衍为新潮。Sora问世,将挤占艺术家还固守的抽象、意象、想象等最后地盘。AI绘画工具的高质高效,将给固有艺术创作方式带来一连串大冲击。应对不力,将让艺术和艺术家们陷入前所未见的困境。
试想一下,在AI绘画工具产生乃至Sora问世之后,视觉艺术创作效率空前提高。只要有若干想法,以合适的提示词加以引导,无论写实还是抽象,AI绘画工具都可使各式各样风格类型的作品瞬间出现,且能批量产出。创作者本人再不必亲自操刀,更无需费时费力学习和揣摩某种艺术表现技巧。Sora将能代替艺术家完成抽象、具象、平面、立体、静止、动态等等所有艺术类别的视觉创造。不同之处,在于它速度奇快、成本低廉且质高量大。
显然,对于艺术创作来说,AI绘画工具如同开启了创造力的潘多拉魔盒。艺术创作的既有模式,艺术家的职业,艺术评判的标准和艺术教育行业都由此迎来巨大挑战。
收藏周刊:Sora将对“艺术创作、艺术论评、艺术教育”起到怎样的影响?
梁江:一般而言,艺术创造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涉及媒介、材质、工艺等物化方面材质运用。工业革命时代,机器代替了大量重复性工艺,扩充了人类能力。后来计算机技术崛起,电脑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改变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技能和工作模式。二十多年前还有手工绘制设计图纸,街头有晒蓝图加复印机的店铺。随着绘图软件及3D技术广泛使用,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领域已极大改变。诚然,上述举例的充其量还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工具意义上的革命或革新。这次的Sora,可在相当程度上代替人自身,艺术家要认真审视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于艺术创作,原创性与创意将受挑战。AI可以自主快速生成图像,效仿以至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艺术创作能够跳过艺术家,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与人无关。这样,何谓创造、创作、创新?风格和作品归属于谁?这要重新定义。
对于艺术评论,艺术价值的标准被推翻。AI生成的艺术作品可能在视觉上令人印象深刻,但与文化传统无关。其中若有个性特征、情感表达和技术语言特色,也与艺术家无关。这样,AI创作完成的作品将引出关于艺术传统、艺术本质、创作价值还有艺术伦理学等一连串疑问。固有的艺术评判天平完全不适用了。
对于艺术教育,AI技术发展更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战。传统的技巧训练,对人工智能就是一个数据、运算和生成的问题。AI已经使许多艺术效果不必经由技巧训练便可达成。原有的艺术技能和老一套知识系统已被取代,教学课程更多需帮助学生应对AI时代的新变局。面对人工智能,艺术院校教什么、怎么教将面临巨大挑战。教师需更新一整套知识技能,否则会被AI简单取代。所以,更新专业知识更新技能和大刀阔斧改革课程,已是迫在眉睫。
2
“人工智能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家的工作效率”
收藏周刊:每一次科技革命对艺术的发展都会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这一次跟以往的变革会有何不同?
梁江:Sora可根据用户指令或已有的艺术风格,创造出新图像和新颖视觉效果。能够处理细节,还能在风格转换和色彩搭配方面展现出极高的创意性。能够从静态图像生成视频,可以将一幅画作转化为动态的视频故事,可以为同一个角色或场景创造多个视角。这种种非凡能力,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手法,这大大扩张了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和艺术变革,这已屡见不鲜。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对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期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这两天有报道说到,马斯克大胆预测,“明年人工智能可能会比任何人类个体都聪明。到2029年,人工智能可能比所有人类加起来还要聪明。”果真这样,是文明的更大进步,是人类的福音。
应当说,人工智能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家的工作效率,创造的主体已变成“人”与“智能化的虚拟人”结合。而实体的人,首要面对的问题仍然是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情感性、创造性、人文性和艺术个性。这些,智能化的机器还无法取代。
收藏周刊:艺术家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Sora的来临?
梁江:艺术创作不仅仅是视觉图像的产出,核心是个人情感和内在经验的传达,这是AI无法代替的。作为AI视频生成模型,Sora在绘画技术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自动化、风格化、多维度、交互性以及艺术与技术的融合等方面。Sora 的出现促进了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方法和表达形式。它为视觉艺术提供了新视野、新工具和新方法,为其发展带来了更大可能性。跨学科的合作推动了艺术领域的创新。
AI智能技术在视觉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正在扩展和深化,可以设想,它不会让艺术消亡,而是将在艺术领域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功用。我以为,无论何种级别的“智能”,终究是“人工”的。种种“失控”将危及人类的声音,亦非忧天之论,它会提醒人类时刻关注另一极端。
3
“这是前所未见的新方法”
收藏周刊:Sora对艺术创作是否也伴随着机遇?
梁江:AI与绘画创作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利用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来模拟和增强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工技能,而可以结合数字工具和相关软件进行创作,如数字绘画、3D建模、虚拟现实(VR)等。这是前所未见的新方法。现在我们试粗略预估一下。
1.风格迁移:AI可将某种艺术风格应用到新图像上“创造”新作品。例如,可将梵高、莫迪里尼的画风应用于另外的素材照片,生成相类风格特色的艺术新作。
2.生成艺术:通过训练神经网络识别和学习既有的艺术作品特色,AI可生成全新的图像,这些图像风格和训练大数据相似,但并不重复。
3.辅助创作:AI作为工具可以协助艺术家在创作中进行构图、色彩、造型或其他方案的呈现,帮助艺术家高效率做好结构、造型、颜色处理和细节增强等。
4.创新探索:AI可以用作为艺术家探求新语言、新风格和未知表达空间的便捷工具,通过 算法生成的图像可以激发艺术家的灵感,引导他们走向新的创作方向。
5.交互融合:用AI分析艺术作品大数据,可以发现艺术风格、流派、手法的更多关联,分析历史及实时各种艺术演变规律,让艺术更具开放性。
人物介绍
梁江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所长。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