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的画面要达到一张自己满意的效果,恐怕要做100次试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谭秀江打开手机,向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展示自己近期通过AI“创作”的画面。虽然Sora只是发布了样片,具体操作平台还没有开放,但谭秀江认为,相应的技术已经在其他平台上有所呈现,他也感到这一轮的人工智能风暴即将发生划时代的变革。
在广美“图像分析与形式生成”课程中,谭秀江也早已经紧跟时代步伐,引入AI思维,赋能图像研究和创作实践,经过该课程训练后学生的毕业创作,连续多年获得国内外诸多专业大奖和学院金奖。
谈及AI的迅猛发展对艺术创作乃至艺术教育的影响,谭秀江认为,AI取代的并非绘画,而是材料技法。“在我们用好AI技术的同时,在艺术创造力和审美价值观方面也会有质的飞跃。”
1
“Sora在想象力方面的强劲开发的确会让人感到不安”
收藏周刊:两年前,我们讨论过AI绘画,虽然只隔两年,但科技可谓日新月异,最近Sora出来更是被誉为划时代的革新,如果我们这次再讨论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您认为跟此前相比,会有怎样的不一样?
谭秀江: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以及多模态的应用,AI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预期,这个领域的增长点已经在全球科技前沿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势头。但我们回顾这一发展可以发现,人工智能并非这两年才冒出来的事,谷歌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了技术铺垫,当时主要探索的是“图生文”,即图像识别的技术,也就是AI的“视觉感知”的雏形。
在Sora出来之前,也有一些科技团队在文生视频上有过探索,比如Runway就可以生成5秒的视频,但动态还只是简单的物理平移运动,当然比PPT效果还是强很多。然而,Sora的出场则让AI进入了另一个层级,那就是想象力的激活与开发。想象力与推理能力所不同,推理强调的是因果关系的连续性,即基于经验模式的逻辑推论,而想象力则是打破这种连续性,重新组合记忆存储中的信息并通过发散性思维发明全新的结构。
收藏周刊:您提到这一点,也正是我们要讨论Sora对艺术影响的关键点之一。因为通常我们认为想象力差不多是艺术家独有的特质,现在这种特质AI也可以做到了,那么艺术家的发展空间会有怎样的影响?
谭秀江:Sora最擅长的就是打破真实时空之间的连续性,从而在帧与帧之间进行多维度的元素置换并生成全新的形态组合。这意味着在多模态的领域中,出现了与生活常识完全不同的一种视觉重构方式。Sora在想象力方面的强劲开发的确会让人感到不安。
收藏周刊:为什么?
谭秀江:因为人类创造力源自某种翻空出奇的想象,它并不是经验范畴的东西。当然,当艺术家利用好了AI这种想象力的话,在创作方面无疑将有质的飞跃。
收藏周刊:实际上,有人会担心艺术家的价值是否因此变得毫无意义?
谭秀江:在去年上半年以前,AI绘画尚未达到具备创造力的层面。但下半年之后,这种局面却悄然在发生变化。实际上,如果灵活运用好这一类AI工具,是完全可以取代某一种创作模式的,比如,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主题性创作,甚至全国美展里国画、油画、版画等作品,毫不夸张地说,可能九成以上的作品,AI都可以完美地生成,尤其是插画,AI已经能够创作出专业意义上的高水平作品。
请输入图片描述
2
对于真正的艺术家,Sora的出现是一种促进
收藏周刊:为什么AI能够胜任主题性创作?
谭秀江:简单说,主题性创作主要以视觉叙事为主,既然以叙事为主,首先就是现实题材居多,具象以及写实手法当然是首选,其次是相应的审美标准,比如装饰性或工艺性,这样的要求,恰恰是目前AI技术的强项。
收藏周刊:如果从行业的角度看,这对美术创作会起到怎样的影响?
谭秀江:我想对于大众而言这是个福音,他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没有任何门槛的方式,让自己无限制地接近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未来任何一个从未受过艺术技巧训练的人,都可以创作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他们只需要能描述出来,AI都能提供无限的视觉可能。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早在midjourney发布初期,就可以胜任一般的设计、绘画以及构思一些不可思议的图形和色彩,所以,那些重复自己或者抄袭他人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活路了。Sora则更往前走了一步,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自身具备了想象力,有了突变能力。不过,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我认为Sora的出现不但没有坏处,反而是一种促进。要开放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AI取代的并非绘画,而是材料技法。
收藏周刊:这个怎么理解?
谭秀江:我们经常说,艺术家的灵感是最宝贵的。以前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效果反复尝试,有时甚至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但现在不同了,AI分分钟都能给出各种不同的可供参考的方案,这为艺术家在视觉启发方面,提供了足够丰富的选项。
AI虽然能够实现相当不错的艺术创作,但它不是主动去做,背后还是需要人来发令,也就是提示词,这是关键,也是未来知识产权的价值所在。一个业务爱好者的提示词与一位专业艺术家的提示词,一定会有区别,尤其在生成图像时的审美偏好,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3
AI能激活、增强
甚至代替艺术家的想象
收藏周刊:感觉接下来,艺术教育也会因AI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谭秀江:可以这么说,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包括所有填鸭式的应试教育都应当朝兴趣导向为主的方向转变。在AI已经取代了大部分简单重复的手动劳作的当下,像以往的一些徒劳无益的高强度造型训练,实际上是非改不可了。AI现在不仅具有强大的训练模型,还有了想象力的丰富体现,这一点就无限接近我们所说的创造力了,这也是艺术的价值所在。一定程度上,只需要艺术家发出指令,AI就能激活、增强甚至代替艺术家的想象。
收藏周刊:所以,以后艺术家比拼的不是手作能力?
谭秀江:以后比拼的更多是天赋和视野,包括审美素养、文化内涵以及综合能力。尤其对于那些不满足于重复前人或者重复自己的艺术家,AI不仅作为工具,还能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提供无限的可能性,这对艺术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物介绍
谭秀江
工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副主席,2001年至2002年获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卡迪夫大学威尔士建筑学院博士后职位,伦敦大学考陶德艺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及阿伯丁大学文化史系访间学者。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