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审美的话题,收藏周刊记者曾与著名艺术家王见有过多次的探讨,日前,作为广州艺博院(广州美术馆)首场个展,“新田园主义·王见写意——从心像到图像”展览举办,全面呈现了王见多年来在传统书法与现代艺术上的融合探索和思考。
作为长期从事中国书画创作、理论研究、现代主义绘画研究,并两次担任国家级高中美术教材主编的王见教授,对传统艺术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有着深刻的见解。近日,他在由广州市文联和新快报收藏周刊共同推出的“美学大课堂”上,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思考与艺术探索,他认为,“要创新就到传统里找,那里有历代审美的根。”
壹
“现代的审美转化成了一种气息”
收藏周刊:有关美学话题,我们之前探讨过图像化与书法创作的结合,您的一些书法作品与图像的边界似乎是有点模糊了。
王见:以后会分得开一点。会明确有两类,一类就是完全的解构,一类就是中国的传统。但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它会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精神不能变。
像最近我的一些书法作品,已经回归传统的精神,但它又有现代性,只是现代的审美转化成了一种气息,而不是转化成形象。让它渐渐地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不要回到向欧洲文化学习的现代性。
收藏周刊:我能不能这么理解,可能您上一个阶段为了探索书法的现代性,更多的是在图像化的方向去探索了,现在发现这个方向不一定是最好的?
王见:对,把书法的现代性往图像化方向探索,是过去多数人的主流方向。但这个方向越来越接近西方的现代主义,那是拿西方的审美观来改造书法艺术走向,这就偏离中国传统了。
收藏周刊:那应该如何既有现代性的探索,又能保持传统的精髓?
王见:首先就是从汉字出发,汉字的特点从语义上叫一字一意。近现代借鉴西方的方法,有了拼音,出现了现代汉语,但现代汉语改变了古汉语的句式结构。我现在则想回归到汉字本体的形态上,从一字一构成进行研究和认识。
收藏周刊:我们的汉字书写变化还是挺大的,比如像从甲骨文、金文到后边的几个书体,您会更主要地放在哪一个书体的框架里?
王见:我原来就想做四个系列,甲骨系列、金文系列、摩崖系列,还有楷书系列。因为这也基本上是中国汉字发展的四个阶段:甲骨阶段就是符号阶段;金文则转向图形阶段。图形比符号的视觉性要强烈且丰富;摩崖刻石则包含了很多民间的元素,有朴素自然的一面,没有经过文人的加工,这个形态特别有意思;楷书就是我们常看到的汉字形态,标准化而且传播性强。但要做这四个系列,工程量还是太大,原来就计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办这样一个包含四个系列的展览,但感觉作品准备还不够充分,于是把展览给推迟了。
收藏周刊:现在探索上,主要是哪个系列会更多?
王见:金文多一点。
贰
“南朝时期奠定了中国诗歌、水墨画以及书法的基本审美观念”
收藏周刊:新田园主义蕴含着怎样的一种审美内涵?
王见:新田园主义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审美观念,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来自于自然山水,也寄情于自然山水,从田园诗到山水画。实际上,田园精神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开始形成,与晋室南渡有关。南朝时期奠定了中国诗歌、水墨画以及书法的基本审美观念。南朝时期社会动荡,当时的文人向往个人自由,因而更多地寄情于山水,与自然之道融合在一起。我认为这是后来中国艺术精神的来源,也是中国审美气息的来源,也是中国书画、诗歌、文学的田园精神的来源。
虽然现在的社会已经现代化,但这种田园精神依然在延续,像日常的品茗喝茶,在书画艺术上讲求“畅神”,或者寄情梅、兰、竹、菊,都是田园精神的衍生,田园化的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对事功是一种化解和平衡。
我现在提出新田园主义,是基于现代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园环境的状态已越来越遥远、我们越来越难以置身于自然山水。但在我们内心,我们依然会对田园精神有所憧憬。我希望通过艺术继续强化这样一种审美观念、审美内涵、审美精神,因为它既是中国人特别倡导的,也是对现代工业社会冰冷的一种解药。
收藏周刊:突然间理解到,这跟现在很多人画画或者学美术都难免有一种功利心,现在看,从事艺术创作,更应该继续追寻田园精神才是正道?
王见:可以这样认识吧,因为田园精神属于人的本质需要,也真正来自人的内心。在这里会保留和存在一个人内心的平静和向往。否则,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
叁
“不要把田园精神的追求和现代生活对立起来”
收藏周刊:您这方面的思考是很早就有还是最近才意识到?
王见:一直都有。只是不时会感到纠结,这种精神的田园究竟应该保留还是放弃。
收藏周刊:为什么会考虑放弃?
王见:毕竟进入到现代社会,有很多现实因素并不田园,但却一直在精神上割舍不下,处于一种困惑、纠缠的状态。不论写字还是画画,一方面坚持现代性的方向,但同时又始终感觉传统书法的田园美感。可是传统的形态又有严格的礼法规仪,有严格的标准。因此,常常会有左突右冲的纠缠。
收藏周刊:现在如何抉择?
王见:现在不能说困惑解决了,只是觉得可能不要把田园精神的追求和现代生活对立起来,古代的田园精神仍然是一种好的传统,一定要传承,要学会把传统的田园精神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和谐共处,而不是对立。
收藏周刊:这两者的矛盾主要在哪里?
王见:现代的艺术讲究公共性,传统文化则主要追求个人体验。例如我们在宣纸上,用西方透视画国画,基本上就是改掉了中国画,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中国画最原本的传统,这只是拿宣纸画西画而已,但西化的审美已经成为普遍的共性。
所以,中西审美有差异、有矛盾,如要结合也得有个前提。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形态里,找到符合于现代审美的表达方式。但不能彻底改造传统,有个度的把握。同时我们也不能把现代性完全排斥,要带着个人体验去研究它。因此对传统的田园精神,我们更要去深入研究,要创新就应该到传统里找,那里有历代审美观念和趣味的根,而且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肆
“整个绘画语言和形式都会作出一些改变”
收藏周刊: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那种现代书法,您认为如何?
王见:在那个年代,学习和借鉴他们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明白,对日本而言,两样东西都是借来的——书法是从中国借的,现代艺术则从西方借来的。简单来说,他们要改造传统,并不会有思想负担。
收藏周刊:从形式审美来看,这种探索有值得借鉴的意义吗?
王见:有,但是已经过时了,那一波现代艺术的思潮早就结束了,哪怕日本的现代书法也已经没有力量再生长了。在当初则是非常好的,有革新性、前卫性、引领性,现在没有了。如果继续这样的探索,在我们国内就没有多少价值,或者我们本身有足够的其他优势,并不需要那样做。所以,现在如果我们依旧跟风,其实是没意义的。
收藏周刊:您说可能这个展览某种程度也算跟过去的艺术告别,那也就意味着将有更大的变化?
王见:说实话,这次展览真的是作为一个总结。但这个总结不是简单地把过去的事情呈现一下,而是为下一步所做的思想回顾。因此展览作品面貌比较多,但展出完毕,有些面貌就可能弱化,也可能抛弃;也可能把某些感受强化,更加突出,把一些小的、碎的东西整合起来。比如现在看到的一些小画,接下来就不这样画了。可能整个绘画语言和形式都会作出一些改变。
【人物介绍】
王见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首任馆长、广州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书写委员会主任。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