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水潮汐,晨昏往复,千年灯火人烟渐积成坚实土地,悄然“填平”江水。于是,在如今广州繁华的北京路商业街地下,竟有一座两千年前的西汉南越国水闸遗址。
今夜重闻,山月州桥,开封市中山路上车流不息,2018年至今,考古工作者的手铲,就这样经由现代柏油马路,直下清、明、元、金土层,最终把北宋近桥两岸石壁雕镌之海马、水兽,带回人间。
城市考古,在灯火霓虹中“铲”释千年。经济加速,如何在建设中守护文化遗产?
2024年3月25日,“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广州工作站”,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揭牌。落户河南省的全国唯一重点开展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国家级考古科研基地,自此有了它的省外第一“站”——广州。新快报记者在揭牌仪式后,专访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
1
面对时代挑战 积极寻求对策
城市,是文明起源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最具代表性、最集中的载体。刘海旺表示,各级各类城市遗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在城市进行的考古、保护和利用,其成果亦能为更多人民群众所共享”。
他说,广州的城市考古工作,在全国有领先示范作用。结合行经的北京路及南越国宫署遗址、大学城南汉康陵遗址、南汉二陵博物馆等处,广州城市考古给他带来三个深刻印象:一是整体非常出色,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是对文化遗产的综合利用已有系统性框架视野。
“2016年以来,国家在河南设立‘城市考古与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也是迫切之举。”河南,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城市文化遗产丰富,郑州商城、开封北宋东京城、郑韩故城、隋唐洛阳城等都是著名的古今叠压型城市。“大量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加速更新相叠加的过程中得到保护?这是新时代考古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早在2023年,城市考古与保护论坛暨基地学术委员会年会在郑州举办期间,刘海旺就介绍,基地成立后,充分对接相关高校和考古机构,已切实推进包括隋唐洛阳城在内的多项相关重要实践研究。“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南北文化多姿多彩,成立广州工作站,我们既要把握机遇、深度合作,也要致力于让城市考古与保护,早日成为社会共识!”刘海旺对记者说。
2
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脉保护
问及当前最迫切的,刘海旺坦言:“就是达成共识。全社会要对保护城市文化遗产达成共识、凝聚合力,这个至关重要。我们的政府要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
尤其,在城市面临加速更新的当下,如果各方不重视,当地文化遗产就可能遭受严重破坏,具有数千年厚重历史的古今叠压型城市,其受影响更无法估量,刘海旺表示。
除了要加强全社会认同,刘海旺还分享了具体方法。如何把一个连绵不断、古今辉映、永续利用的城市文脉,完整传承给后人?他说,城市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应有“百年大计”,有长远保护与利用导向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不能只关注眼前,决策者要预见未来五年、十年,乃至百年、千年”,把城市文脉保护和现代经济建设通盘考虑。
“比如我们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北京路千年古道、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等,处于历史上的中心地,也在如今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区域,那么,我们能否有长远目光,确定绵延百年甚至更长远的顶层设计思路,最大限度彰显其文化底蕴,逐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古今辉映?”
“当然,不是说现在就一定要去做考古发掘。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我们量力而行。我觉得可以‘留白’,先把它保护好、利用好。这样,百年之后的人们,也会感谢我们此刻致力护下的这方空间、这处传承胜地、这个珍贵‘容器’,它们将持续得到阐(‘铲’)释。我觉得,这样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广州,它属于全国、属于全世界。”
3
共绘一张立体“文明长卷”
高楼大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纷纷拔地而起,而在筑基推土过程中,又有多少昔日遗珍,或有幸重见天日,或“不巧”“粉身碎骨”?
正如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岩石先生,在2023年城市考古与保护论坛暨基地学术委员会年会上曾表示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这里面还有非常严峻和深刻的社会问题。他也曾在同年11月广州举行的“新时代考古:保护、研究、传承”学术研讨会上说过,再重要的城市空间,都可能悄然无息地被永久破坏掉。总结古代城市考古的理念与方法具有紧迫性。他说:“保证在一张数字化地图基础上的城址考古,是不能动摇的原则。”
刘海旺对此也表示,必须在“一张图”上,体现古今城市地理位置的重叠和关系,并且“大力倡导和支持数字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运用”。“在这些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确定哪些需要发掘,哪些可以做建设性利用,进而,在掌握前述信息的基础上,去讲好整个城市的故事。”
乡愁,可能就是江水一凭栏,或是,儿时嬉闹岸边,如今方知的桥下千年前幽沉镌刻。灯火霓虹处,悠久的传说和身边的陪伴,是城市给予的人间温暖,而细细流连和观望遗址中所展陈的点滴,不仅在解答着我们从何而来,还告诉着我们,如何自信优雅地走向未来。
城市,正摊开它丰富而立体的地图,其上每一个阡陌肌理,正等待很多人,用各种方式去挖掘、去永续点亮。
最终我们将共同塑造和绘就文明长卷。
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