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幻想自己穿着干练的职业套装
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穿梭忙碌
认为随时随地拿出电脑工作的人很酷
向往成为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
长大后才开始理解
打工人的“怨气”有多重
滑动浏览打工人的朋友圈
打工人发疯文学频上热搜
引发全网共鸣
名为恶心实为舒适
打工人掀起“上班比丑”风潮
羽绒服里穿加绒睡衣,睡裤外面套过膝靴,包包是外卖奶茶袋,如今打工人之间流行起“上班恶心穿搭”,看似乱七八糟,实则天衣无缝,主打一个穿出松弛感。
据说很多人都把丑衣服留着上班穿,“反正办公室已经没有在乎的人了”。
有网友总结原因,这是没时间、没精力、没心情在穿搭上花心思导致的“自然丑”。
争做讨坏型人格
换上让领导不敢委以重任的头像
当下,社交网络上流行起一种别样的职场经验帖,就是教你把头像换成表情呆呆傻傻的卡通角色、精神状态看来又累又丧的面孔,其对外传递的态度也很明显“你说的啥我听不懂……”
或许能让上司正想找你干活的那一刻,被你那“看起来就不太聪明”的微信头像劝退,于是你“躲过一劫”。
打工人表示,讨好型人格只会委屈自己,在职场里要做讨坏型人格,把“不可以”“我没时间”等口头禅挂在嘴边,拒绝内耗,不合理的工作任务就落不到自己头上。
正式被确诊为脆皮打工人
身上独有“莫名疲惫”的班味
前一阵脆皮大学生备受关注,那怎么少得了“脆皮打工人”。
打工久了,很多人身上积累了不少毛病。面色暗黄、双目无神、身材日渐圆润……好像人一旦开始工作,身上那莫名疲惫的的“班味儿”就再也去不掉了。
“班味”是什么?领导画的饼味、同事甩的“锅”味、一天两杯冰美式的苦味、看到朋友圈里“岁月静好”时的酸味,都在此列。
如果觉得还不够清晰,去地铁里一“闻”便知。地铁被称为班味最浓的交通工具,车厢里少见元气满满、精神焕发,满眼都是被工作“腌入味儿”的打工人。他们在上下班的路程中也闲不住,不时回个工作消息、接个客户电话,浑身上下的疲惫感遮都遮不住。
摸鱼和吐槽兼具
工友互助文档掀起打工人“狂欢”
在今年的“金三银四”求职招聘旺季,打工人开启了一场“吐槽大会”:用在线文档吐槽公司,表单在全网打工人间疯传。
据了解,此前爆火的“工友互助文档”,本意是将各个公司的优劣势更公开透明地展现出来,帮助更多人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
随着越来越多的打工人进入这份所有人可编辑的共享文档,文档内容越发丰富起来:从北京、上海到杭州等城市,从广告到文娱、时尚等行业,每家公司都逃不过打工人最犀利的点评。
打工人通过“发疯”找到心理补偿
背后潜藏相似的职场困境
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打工人发疯文学,其实是部分职场人士在面对繁重的工作时进行的一种自我调节和纾解压力的方式。
当打工人将工作中的压力、疲惫、无奈等情绪以“发疯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也从中找到了心理补偿,获取了片刻的放松和愉悦感。等到第二天闹铃一响,他们还是会老老实实上班去。
而发疯文学背后,潜藏着打工人受困于职场竞争、焦虑内卷和权益受损等问题。
或许,尽快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等相关规定,让打工人适当放慢脚步,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社会之中,做一名情绪稳定的打工人。
保障“离线休息权”
让工作和生活有边界
生活被工作群淹没,下班后和节假日期间还要回复那些随时弹出来的工作群消息,是越来越多劳动者面临的工作场景。
在违法加班屡禁不止、法定休息休假权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职业场景下,“离岗不离线”进一步加剧了劳动者的困扰,让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了“边界”。
202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提交了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提案,建议在劳动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提高企业“隐形加班”违法成本。
提出保障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对于全社会重视“离岗不离线”引发的社会问题,从立法层面加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约束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不过,推进“离线休息权”真正落地,不仅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考虑到诸多现实问题,包括如何根据工作性质岗位特点细化标准,如何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等。毕竟,无论是现行法律规定的劳动者权利,还是新近提出的“离线休息权”,最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落实与保障。
培养健康心态
别把“班味”焊死在身上
有网友调侃称“辞职是最好的医美”,一旦彻底摆脱打工之苦,势必面色红润有光泽、一口气爬八楼不费劲。
但同样也有人担忧陷入“上班—离职—又上班”的恶性循环。“最好的医美”普通人毕竟消费不起,打工再不济,也还是能换来三餐温暖。
既如此,不如建立健康的心态,别把班味焊死在身上。即便工作越发侵入生活,还是要尽可能地区分上班和下班状态,多锻炼身体,多放松神经,培养一两种兴趣爱好,把日子过得更有张有弛、有滋有味。
同时,用人单位也应该认识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狼性”“996”等不良职场文化的危害。不妨营造更宜人的工作环境、更健康的企业文化,对员工多激励、少“画饼”,多支持,尽可能让员工心情愉悦、快乐工作。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红网、新华网、工人日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央广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