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池上一座拱桥,把熙熙攘攘的市中心马路和林荫里的罗马式建筑相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易西兵,每次引领嘉宾进馆,都会饶有兴致先介绍这桥,“从石拱桥一路进来,仿佛我们跨越百年,与历史伟人共同前行”。
前方就是广东咨议局——这座建成于1909年的仿西方议会式建筑,见证众多历史事件,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馆址所在。馆方精心打造、2023年12月正式开放的“红色广州 英雄城市——广州革命历史陈列”,首次全景式展现了1840-1949年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广州波澜壮阔的历史。
“革命旧址本身就是一个最大、最重要的展品。在革命旧址内办展览,我们的所有展示围绕旧址本身进行。”易西兵对记者说。
1
对于旧址: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广州,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民主革命的每个时期和阶段,广州都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和主要角色。在近代革命史上,“广州序列完整、资源丰富、内涵深厚”,易西兵说。
馆址所在地的故事可从1905年说起,那年,资产阶级改良派掀起立宪运动,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1909年,清政府限定各省咨议局须在九月成立,几度寻址,两广总督指定广州东较场北面鱼塘、菜地位置建造广东咨议局。百年来,这里曾设机构包括“广东咨议局”“广东都督府”“广东省议会”“黄埔同学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等。
这组建筑群,如今余下一座圆拱顶、门口有四根罗马式圆柱的建筑主体,以及荷花池、拱桥。小桥流水映衬庄严穹顶,中西合璧。
“革命旧址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展品。我们所有的展示,都需要围绕旧址本身做文章。”易西兵介绍,在文物旧址内策展办展,所有工作都要以文物保护为基础,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在不改变文物建筑原有形式、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将旧址展示与主题展示有机结合。
“我们需要展示建筑之美。就像开头所说,从石拱桥进入,就沉浸在建筑的典雅恢弘之中。迎面而来的高大柱廊,前圆后方的展馆结构——精心设计的参观动线,让人既可从外部一览旧址外景全貌,又可在内部步步欣赏建筑回旋之妙。”
他尤其提到对建筑中庭的“留白”设计:“我们复原了这个宏伟的会场,20多米的净高、8米高的穹顶,从窗户洒下的阳光,让人更觉历史的悠长。会场两边墙壁上,列表展示了简要大事记和历史沿革,后方悬挂了三位伟人画像。我希望留白,给予观众更大的感受空间。”同时,在展厅的设计、展陈方面,众多细节,都能看出馆方对革命历史建筑本体的“呵护”。
而人们最终被建筑之美折服,则要归功于,他们真正知悉了革命历史的精彩,“真正在此处接受到了党史、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结合旧址场景,这里的“红色广州 英雄城市——广州革命历史陈列”,坚持以文物为中心原则,充分发挥馆藏革命文物优势,包括410件文物在内的760件套展品,在两层共1700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密集呈现,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揭示其承载的历史和精神。
2
对于观众:使其沉浸式获得
“所有历史事件,当然也包括革命事件,最重要的载体都是人。”易西兵表示,人,才是创造一切的主体。革命历史涉及众多重要事件,它们都能对应到“人”。
“比如,当我们说到广州起义,会想到其主要领导人张太雷同志,这位戴眼镜的年轻人,看起来文质彬彬,但在中国革命陷入低潮时,他义无反顾站了出来,牺牲时年仅29岁。还有张云峰,就义前两小时,写下绝笔书给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他当时也才28岁。每当我们通过文物展示和讲解,给观众传递这样的故事,他们都会非常感动,会产生共情与共鸣。这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它并不遥远,它引人思绪万千。”
近年来,革命馆纪念馆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守正创新,不仅有静态的展示,还有活生生的“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运用了多种活化手段,把历史和文物带进市民生活。譬如,该馆自2019年以来打造的“广州起义”主题沉浸式话剧,是博物馆行业领域首部原创沉浸式话剧,以国家一级文物“红布带”作为主线,串联讲述了整个广州起义的过程。话剧以真实的革命旧址为演出舞台,无缝链接百年时空,观众可以参与到话剧中,跟随“起义部队”,一起在庭院和楼宇间“奔跑”,一起面对“敌人”呐喊和“战斗”,一起高唱《国际歌》。
“在那些时刻,很多观众都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战士,而每当目睹年轻战友在眼前‘牺牲’,很多人都不禁泪洒当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带动起观众全部情感,我认为,这样的活化形式非常成功。我理解中的活化利用,也是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服务产品,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又能让他们在过程中获得更多体验,达到革命文化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易西兵说。
3
“让文化自信成为文化自觉”
“漫步旧址、观看展览、参与其中,由此产生的获得感和沉浸感,将使人们对广州的过去和现在更加了解、更加自信,也会更加‘自觉’。”当记者问到,处于广州最繁华地段之一的这些革命旧址,能给市民和游客带来的作用,易西兵如是表示。
“对于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的广州市民,我们的目标是深入挖掘、研究这里的古代史、近现代史,通过陈列展览、社教活动和衍生的文创产品等,让他们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认同广州这座充满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的城市,并且,让文化自信成为文化自觉。”——它与我息息相关,它让我自豪,我为它有所作为。因为读懂广州,所以热爱广州,再以不同岗位的平凡工作奉献广州,让广州更美好。
“而对于来自外地的游客,因为他们停留时间不会太长,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地标式的展览场馆,让他们感受广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他们知晓,广州不仅有美食,还有五六千年的人文历史,有扬帆通海两千年的对外交流;而且曾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作为民主革命策源地,推进了民主革命的深化和发展。当我们把这些资源不断地整合、传播,就会不断提升广州的品牌度和影响力。”
“历史文化传播平台广阔,红色基因传承使命光荣。作为文博人,我们正在逐渐积蓄、持续努力。”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图片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供(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