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由广东省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主编、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岭南·高度”之《品赏岭南》系列丛书第二册《广东摄影》,于2024年4月29日在广州购书中心与读者正式见面。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特发来贺辞:“祝贺岭南·高度系列丛书之《广东摄影》出版。”
自1840年世界最早的摄影器材银版相机经由广东进入中国,1844年法国贸易谈判代表埃及尔在广东拍摄了存世最早的一批中国照片和清代科学家、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创制出中国首部照相机,摄影技术从广东向全国传播,至今180多年,广东的摄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摄影》是“岭南·高度”之《品赏岭南》系列丛书的第二本成书,系列丛书于2022年入选“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题出版重点项目”,出版资金全部由13家在粤央企、国企组建而成的广东省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提供,这应该是广东首个国有企业参与地方文化的保护、发掘的案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广东摄影》按广东摄影的发展阶段分为四大篇章,每章的开头,采用“编年体”的方式,梳理了广东摄影历史的发展脉络及其社会影响,再配以大量高精度的各时期的影像代表作品及品赏性释文,采用史志兼参的手法详尽介绍了广东摄影181年的历史。在品赏广东181年影像和表述广东影像脉线基础上,以摄影史论高度对广东摄影在中国摄影史的定位提出创见,由此彰显广东摄影在中国摄影界的影响力。
《广东摄影》首次追寻人类“摄影”的上古根源、首次定位陶瓷考古与摄影科技交织、首次昭示中国摄影两种源头在广东、首次确立广东是中国最早摄影中心、首次为“广东英语”展列影像画面。荟萃广东180年影像精华,以推进岭南视觉文明的传播。
史料运用的丰富及影像修复呈现中新技术的使用,贯穿于《广东摄影》始终。19世纪广东早期影像多由外国摄影师拍摄并多收藏于欧美各国,并且早期影像史料亦多保存于欧美各语种媒介中。
本书中,该时段广东摄影史料的研究是由本书作者西元主导的多语种跨国摄影史团队(涵盖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完成,修正了以往广东摄影史研究中的诸多谬误。而团队也首次运用AI修复历史影像的破损、污渍、褪色,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技艺指标,实现了图书的高精呈现;同时运用AI的物体识别算力与算法,自动识别历史照片中的地标、景点、人物、物品、细节和拍摄年代等,为书中历史影像的考证提供高科技的强大支撑。
《广东摄影》收录的影像跨越了广东摄影史的各阶段,选用标准为具有历史性、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影响性、可读性之摄影作品。影像解读融汇考据、技艺、逸闻、故事、旨意、品鉴。而本书的原版影像载体,则包括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塔尔博特卡罗式摄影法、摄影版画、蛋白印相、火棉胶湿版摄影法、安布罗摄影法、名片格式照片、立体照片、明胶干版摄影法、明信片格式照片以及工业化的胶片摄影及当代高科技的数码摄影;原版影像包含金属、纸质、玻璃、胶片、数码等介质。
作者西元(本名郑蔚帆),是一位摄影史学者,也是西元摄影史工作室创办者、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授、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原中国摄影家协会史委会发起人、中国摄协理论委员会和史委会委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论部主任。持续从事摄影理论研究、摄影教学30多年,多次参与广东摄影史的修撰。这部首次采用史志兼参以“编年体”手法结合高精作品图片呈现的方式编著的《广东摄影》。
发布会当天,除了作者本人、本书审读编委、主编单位、出版单位领导,还特别邀请了中国摄影之父邹伯奇的族孙、邹伯奇摄影研究者邹锡良先生和中国人民革命摄影奠基人、中国红色摄影主创人沙飞的女儿王少军女士,以及一众广东摄影界的大家。发布会上,主编单位、出版单位代表先后致辞,并一起向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广东省档案馆进行了赠书。
随后,摄影史学者、本书作者西元进行了精彩的广东摄影史讲座,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互动。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