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最烦的就是预售,有的网红款商品,预售30天,甚至60天,等快递到了,季节都变了。”得知今年“618”取消预售的消息,武汉市民舒女士感叹:“总算不担心买不到现货了!”近年来,网购预售制屡受诟病。近日,继天猫宣布取消“618”预售机制后,5月8日,京东也正式宣布“现货开卖”。这或许意味着,传统电商平台沿用十年之久的官方预售机制将退出历史舞台。
“618”,更简单了?
“更简单”,正在成为传统电商平台对购物节大促的新定义。
淘宝天猫今年“618”主要有三大变化。
一是售卖环节更简单。取消预售后,今年“618”共有两波现货售卖期,第一波自5月20日晚8点开始,第二波自5月31日晚8点开始。
二是商家参加更简单。今年“618”简化商家报名参加环节,符合要求即可直接进入商品报名。
三是消费者买得更简单。今年“618”期间,天猫将升级价格保障让消费者简单买、放心买。平台除了进行先涨后降管控外,天猫支持商品从付款后至7月5日期间进行全程价保服务。
此外,“618”期间淘宝天猫还将推出多个举措,如活动商品包邮、提供运费险、商品需为现货等,持续升级消费者大促期间购物体验。
京东方面则宣布“不卷时长”,将现货开卖的时间定在了5月31日晚8点。
快手电商也在今年“618”大促招商发布中提及,取消预售玩法,5月20日起正式“现货开售”。
有媒体注意到,这并非电商平台第一次提出“不预售”。
2023年“双11”,京东提前活动时间并取消预售。而拼多多则在2021年、2022年“双11”就打出了“无定金、不预售”的口号。
“这次终于听劝了!”有不少网友对此表示。
预售制为何被吐槽?
网友感慨背后,则是“苦预售久矣”。
从电商平台首创预售制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当时这套营销模式成为其GMV快速增长的利器,此后大部分电商平台都开始采用预售模式。
有消息称,预售在往年618大促中,对于品牌方举足轻重,甚至能占最终成交金额的三分之一。
记者了解到,预售模式长期存在于电商购物节中,其设立的初衷包括帮助商家提前准备商品库存、减轻物流压力等。不过,由于消费者要经历多个步骤且购买中等待的时间较长,预售模式也引来不少的吐槽。
武汉市民舒女士是名90后,她告诉记者,她有多年网购的经历,家里的吃穿用度大多靠网购解决,“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好多商品都变成了预售,动辄半个月、一个月的,实在是不想等这么久。”因此,对于预售的商品,她能不买就不买。
还有消费者表示,曾经“618”或双11等购物节购买的预售商品,有的不能按照约定时间发货,甚至出现了补差价时悄然涨价情况,维权非常心累。
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电商平台预售模式亟待规范,存在“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保价、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的问题。“尾款”涨价不诚信的现象受到较多投诉。消费者在购买预付商品时,显示定金和“尾款”均已确定,但支付“尾款”时却发现“尾款”被商家悄悄提价。
预售取消意味着什么?
本次电商平台“618”取消官方预售,意味着什么?
在易观流通行业高级分析师陈涛看来,在争夺用户、以用户体验为首要原则的当下,电商在大促活动中取消预售或将成为一种趋势。“现在消费者在购物时的新愿景是,拿到商品的预期时间越短越好,而每个平台都想提高用户体验,因此都在采取相似举措,以后的购物节可能都不会再有预售制。”
资深产业观察家丁少将指出,将促销节点拉长的做法,让平台和商家都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在各平台低价竞争常态化,以及消费者更加理性的背景下,这种做法的边际效果越来越小,逐渐取消或不可避免。
去年开始,消费者和商家需求发生巨大的变化,促使多家电商平台调整策略。电商平台正在逐渐从追求短期销售高峰转向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预售玩法的取消,预示着电商通过节点大促拉动销量的模式迎来变化。“对于‘618’大促来说,取消预售肯定会影响最终的GMV规模,但现在各大平台已经不再将GMV作为核心诉求。”
丁少将进一步表示,电商平台要更加理性对待大促的作用。“蓄水放闸”式的营销方式,对于平台的健康可持续成长并没有多少价值,且会对平台商家、消费者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在“618”大促节点,在低价的基础上升级服务,尤其是“以旧换新”的全流程服务,将对平台体验和销售业绩产生正向影响。
湖北省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会长闫顺山表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商市场,如何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是各大电商平台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消费者期待看到一个更加省心、高效的购物节,同时也期待电商平台能够持续推动服务升级。
来源:中国新闻网、湖北日报、极目新闻(记者:周丹)、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