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确定并公布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榜上有名,为华南地区唯一一家入选的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的成功入选,标志着广东从此拥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成为引领华南、辐射大湾区的文博事业领头羊,对于广东文博事业有着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达15家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由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认定,中央和地方联合共建的彰显中华文明、代表中国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地方所属重点博物馆。
目前,新一轮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共有15家,包括首都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是新入选的四家博物馆之一。
广东省博物馆表示,接下来将依托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优势,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力争成为弘扬传承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窗口、国内博物馆领域的引领型力量、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开放性平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以“五个粤博”理念打造立体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以下简称“粤博”)于1959年正式开放,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现有藏品32万余件(套),年均接待观众超过400万人次。近年来,粤博植根岭南,辐射大湾区,面向全世界,以“五个粤博”(平安粤博、优美粤博、学术粤博、品质粤博、创新粤博)发展新理念赋能,藏品建设、陈列展览、公众教育、学术研究、数字化建设和传播等多方面齐头并进,打造出一个呈现、服务、阐释、拓展的,全方位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立体博物馆。
近年来,粤博不断夯实管理基础,系统梳理藏品资源,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和修复,建设多元化的立体藏品体系和文物保护平台,现已成为全国藏品体系最完整的综合性博物馆。已建立国内最早的专业化海洋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承担“南海Ι号”“南澳Ι号”等国家重大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出水文物保护工作,在海洋出水文物保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同步推进广东省文物保护科技新中心建设并落成开放,打造华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文物总医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物保护利用。
文物见证文明兴衰,只有面向公众陈列展出,才能打开通向历史的明窗,展现出文明的魅力。粤博重视展览陈列展示,国内首倡和推行展览项目策展人制度,组建展览人才库,打造出涵盖9大主题展览资源库,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连续11年获得中国博物馆界最高荣誉“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相关奖项的博物馆。同时,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依托巡回展览,实现文化资源跨域流动。每年举办各类展览200多场,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文化援藏、援疆工作,总惠及观众近4000万人次,为全国流动博物馆公众服务提供可参考、可推广的范本。
粤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通过数字化建设活化利用文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粤博是国家智慧博物馆建设三大试点之一,打造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保护的全新博物馆新形态,为业界提供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粤博模式”。得益于高水平的数字化建设,粤博长期居公众关注焦点,成为文博行业“顶流馆”之一。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