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情、风雨、疲惫、饥饿……
阻挡不了“逆行者”的脚步
断桥、坍塌、暴雨防汛……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突发事故,一旦发生险情,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他们是应急救援员,在灾难面前,他们是冲锋陷阵的急救勇士;在病痛面前,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他们用急救专业知识和勇气守护着每一条鲜活的生命,应对无数挑战,证明人类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梁文生就是这英雄队伍中的一员,他平时是一名急诊科男护士,紧急时刻他“变身”为广州市烧伤创伤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身兼急诊护士和应急救援员,他在生命线上守护了14年多。
背上装备齐全的大背囊
奔赴事故现场“抢生命”
洗漱包、牙膏、牙刷、水杯、饭盒、手电筒……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应急仓储中心,新快报记者看到一排醒目的红色大背囊。打开其中一只,里面装满了各种生活和野外求生用品,就像一个装备精良的百宝箱。
“我们的使命是救援,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不给现场其他人增加负担。” 梁文生告诉新快报记者,仓库里常备着20个这样的背囊,以便队员们可以随时应对紧急任务。每次任务都来得急迫且无法预测目的地,救援的地方多为条件恶劣之地,因此事先准备好齐全的装备非常重要。比如,在塌方现场,防护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森林中,防虫的丛林帽不可或缺;若是在地震现场,帐篷和睡袋就成了必需品。梁文生一边整理着应急物资,一边与记者分享各种物品在关键时刻的用途:“这里本来有3捆救生衣,现在中间空出来一个位置,那是有救生衣昨天被队友带去执行防汛任务了。”
除了个人防护和生存用品,应急仓储中心还配备了便携式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价值近1000万元的现场救援医疗设备。梁文生说:“每次出任务,这些仪器都会随我们一同出发,前往救援现场。”
“我已疲惫不堪,但一接到电话立刻振作精神”
采访当日,梁文生刚刚完成一项龙卷风灾害救援任务。他回忆称:“当天我院根据卫健委指示启动了应急响应,仅用了14分钟就做好人员和物资的集结,立即出发赶赴现场。我院也是唯一一家派出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赶赴现场的医院。我是第一梯队赶赴现场的救援人员之一,当时路况很差,风雨交加,但是我们一点也没有退缩,用最快的速度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和医疗保障任务。”
梁文生回忆称,当时现场电力中断,暴雨如注,偶尔还夹杂着冰雹,积水情况严重。随后,又有三批队员陆续赶往现场。许多队员刚从工作岗位下班,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就紧急集结出发。“当时核心灾区情况不明朗,我们饿着肚子,焦急地等待未知的伤情报告,全神贯注地为消防、公安、交警、住建、工程抢险、后勤保障等部门以及其他救援队伍提供医疗支持和危重伤员转院治疗,直至当晚10时35分医疗队才撤离”。
“我们每次接到的任务都非常紧急,而且所给信息量极为有限,多为几个关键词。”梁文生回忆年初南沙断桥事故时,他所在的应急救援队临时接到通知,要求在20分钟内集合两辆救护车出发。“当时仅给了‘南沙’和‘溺水’两个关键词,我们只能根据这些关键词迅速携带相关物资和设备。”梁文生说。
“文生,你和***、***马上上车出发!”梁文生说,事发当天早上7时许,他刚完成夜班准备交班,突然接到电话。“我已疲惫不堪,但一接到电话立刻振作精神。”还来不及吃点东西,梁文生与队友准备完毕后,在规定时间内登上急救车赶赴现场。
高考时被调剂专业
阴差阳错成了急诊科男护士
除了应急救援员,梁文生的另一个身份是护士,他是从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毕业的首批男护士。他笑言,从事这个工作纯属阴差阳错。“高考时我本想读临床医学专业,却因‘服从分配’被调剂到了护理学专业”。2009年7月大学毕业,他有些不能接受做护士的事实,直到当年12月才进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成为一名急诊科护士。
“在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梁文生深有感悟地说,急诊科护士的日常工作强度和不确定性都很高,每一次抢救都是对专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极大挑战。面对重大创伤、心脏骤停以及各种急性疾病的紧急情况,他常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迅速做出决策并行动。这要求他时刻保持冷静、合理分配资源,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除了医疗救治的压力,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压力也是一大挑战。梁文生坦言,在紧急情况下,需要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来安抚家属,同时还要确保他们理解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这种沟通并非易事,但梁文生总是以耐心和同情心来处理这些情况,赢得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这份工作充满挑战,医学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急诊护士需不断学习和提升。同时,轮班制的工作模式对个人生活和家庭都有影响。”梁文生表示,自己不知从何时起爱上了这份工作。每一次出诊、每一次救治,都加深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职业的热爱,很快他便成为急诊科护理团队中的主力之一。
“能救回生命,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入职三年后,梁文生就职的医院成为广州市创伤烧伤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并在同年组建了广州市创伤烧伤紧急医学救援队,该队伍同时是广东省红十字会医疗应急救援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初期,核心成员主要来自医院的急诊、骨科、烧伤和重症医学等关键科室。梁文生凭借过硬的技术技能、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顺利加入了该救援队。
梁文生介绍,该队伍注重基本技能培训和实操演练,每年针对急救技能反复开展训练,同时培训队员检伤分类和组织现场救援方面的知识,每年均组织队员外出开展封闭式集训,在仿真条件下组织紧急医学救援,有效提高队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连续多年开展无预警式应急响应,均实现预案的预期目标。
“我们医学救援与其他类型的救援有所不同。” 梁文生向新快报记者解释,“例如消防救援主要负责现场的抢险救灾,而我们则专注于提供医疗支持,承担起危重病人的救治、转运工作,以及为其他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确保患者免受二次伤害。” 他补充说,当不执行紧急任务时,他会全身心投入到临床护理和急救护理工作中,并时常参与急救技能培训活动,以求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梁文生的职业生涯中也有遗憾的时候,比如有些患者经抢救无效而去世。梁文生指出,一些急诊患者往往早有症状却没有及时就医,导致严重后果。他总是想,如果患者能早些发现病情、早些求助,或许就能获救。每当这样思考,他就越发认识到急救技能培训和普及的重要性,希望让更多的人拥有应急救护能力。
采访当天,梁文生熟练地科普了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海姆立克手法(气道异物)、婴儿气道异物急救等急救知识技能。一遍遍示范完,他跪坐在人体模型旁满足地说:“这些做起来很费力,是很辛苦,但是能救回生命,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