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清代“十三行”时期外国人到广州的“必游之地”
5月23日下午,由中华书局和广州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的《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出版研讨会在中华书局成功举办。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海幢寺住持光秀法师,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编李建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文明,中国佛教协会原副秘书长全柏音,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商务印书馆编审颜廷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张继海主持。广东省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专门发来贺函。
广州海幢寺是历史悠久的古寺。在清代“十三行”贸易时期,由于它拥有与商馆隔珠江而望的地理之便,且景色优美,成为朝廷指定的外国人唯一可以游览的去处,也是西方人了解东方文化的重要窗口,由此诞生了海幢寺外销画这一反映海幢寺文化的艺术形式。
海幢寺外销画中最珍奇者,要算清嘉庆年间由(西班牙)皇家菲律宾公司第一代理人曼努埃尔·德·阿格特定制的一组。该画册曾在欧洲引起广泛关注,如今它回归海幢寺,成为该寺所藏珍贵文物之一。这组外销画为直观了解历史上海幢寺的盛况提供了依据,对研究中国建筑、社会风俗、佛教文化、中外关系等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一书有精装和平装两种形制,均为上下两册,上册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海幢寺布局和寺内建筑的介绍,二是研究海幢寺及海幢寺外销画的相关文章;下册是对阿格特定制的海幢寺外销画的复制。
会议围绕这部书的出版意义,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产生的原因、流传和收藏情况,中国传统外销品的传承和保护方式,以及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等问题展开讨论。
记者特别关注到,其中,徐文明专注于研究清代广州海幢寺的高僧,认为他们抓住了海幢寺作为清朝对外窗口的历史机遇期,使海幢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也正是海幢寺外销画出现的主要原因。颜廷真则从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的内容入手,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他认为,外销画中“经坊”一幅,体现了海幢寺僧人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非常重视典籍的刊刻和流传。这也使得海幢寺成为清代中国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物证。
会上,中华书局和海幢寺联合向北京延庆泽润寺和中国佛学院赠送了《清代广州海幢寺外销画》一书。
(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