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远没有想象中智能;
权威机构预计最晚到2027年将成为主流
从2020年开始,全球的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简称PC)销量迎来井喷,特别是2021年,全球一共卖出了3.46亿台PC。不过,2023年PC市场的热度大幅回落。去年第一季度,PC的全球销量甚至出现了低于5800万台的情况。在国内,去年第一季度也是近五年来的销量最低点,只有890万台。
尽管如此,随着AI的迅猛发展,PC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回暖。各大商家都在最近几个月推出了AIPC,而从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PC销量来看,AIPC的销量大概有700万台。可以很明显地看出,AIPC正在成为PC市场的主流产品。权威机构预计,最晚到2027年,AIPC就将成为市面上的主流电脑形式。
01
居家办公
家用电脑一度销量激增
2019年,全球的PC销量达到了2.64亿台,这是2015年以来的销量新高。作为占据全球PC市场1/5的中国,2019年一共也卖出了超过5000万台PC。当时,许多数据统计机构预计,到了2020年,全球的PC销量能达到2.8亿台。
谁都想不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2020年初席卷全球。尽管疫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却极大地刺激了家用电脑的市场。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PC销量反而比2019年同期要低,只有5370万台,但从第二季度开始,PC的销量便开始激增,每个季度都比前一年同期要高。
根据统计机构Canalys公布的数据: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销量7020万台;第三季度,全球销量7920万台;第四季度则是全球PC销量的历史顶峰——这3个月,全世界的个人电脑销量达到了惊人的9390万台,逼近破亿。Canalys猜测,PC销量激增的原因恰恰是疫情暴发,这迫使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开始在家办公和远程教育,这使得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大大提升了普通人对家用电脑的需求。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2021年。2021年,平均每个月,全球都可以卖出将近3000万台电脑,全年一共卖出了3.46亿台。尽管2021年最多的一个季度(第四季度),其销量(9200万台)没有超过2020年第四季度,但从全年来看,2021年是家用电脑销量最好的一年。
国内PC市场的节奏与全球节奏基本一致。2020年一共卖出了5250万台,2021年卖出了5740万台。
然而,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生活逐步恢复常态,从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PC的全球销量便逐渐下滑,甚至接连下滑了5个季度。2022年,全球PC一共卖出了2.84亿台,这比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还少;国内的PC销量为4860万台。这一方面是说明大家逐渐结束了居家办公,也恢复了线下学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一年多时间的销量激增后,个人电脑暂时达到了饱和状态。
02
市场饱和
2023年PC销量低于2019年
销量比2022年更差的是2023年。从2019年算起,全球市场还从未有过连续两个季度销量不足6000万台的情况,国内市场也从未有过连续两个季度销量不足1000万台的情况。然而在2023年上半年,第一季度全球销量为5700万台、国内销量为890万台,第二季度全球销量为5800万台,国内销量为950万台。
即便随后两个季度,销量全面上扬,但相比往年同期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最终,2023年的全球PC销量为2.46亿台,全国PC销量为4070万台,同为五年最低点。这个销量与2019年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PC突然就卖不动了?是出现了什么更便捷的替代品了吗?并非如此。恰恰是前两年的销量激增,让市场的需求度有所下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需求的大幅度透支往往会导致后续市场需求的持续萎靡。这一规律在许多领域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耐用消费品市场,特别是PC市场。
当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消耗,这通常意味着消费者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预期需求已经达到饱和。在PC市场中,一旦居家办公、居家学习、居家直播这些临时性需求消失,消费者对PC的需求量就会大幅下降,导致市场需求的暂时萎靡。此外,需求的透支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对未来需求的预期下降。当消费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再需要购买PC时,他们可能会推迟购买决策,进一步加剧市场需求的下滑。
因此,2023年PC市场的萎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销量下降时会让电脑相关制造商思考如何重新激活这摊死水,反而能让接下来面世的产品更有创造力。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浪潮,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新玩意,英特尔推出了酷睿Ultra系列CPU,AMD(超威半导体公司)推出了锐龙Pro系列CPU,都宣称使用这种CPU的电脑不仅可以有更高的算力,还可以更好地驾驭AI。
03
走出寒冬
AI机成为PC市场新卖点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4月8日公布的初步结果,全球传统个人电脑(主要为台式机和笔记本)市场在2024年一季度出货量达到5970万台,同比增长1.5%。这是2022年一季度以来,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速首次转正。以一季度同期的标准衡量,这也是PC出货量首次回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甚至超过了2019年第一季度(5850万台)的销售量。尽管增长幅度有限,但显示出PC需求在各个领域的回暖。
是什么导致全球PC市场回暖?并非现在又到了家用电脑的更新期,一台电脑的使用寿命至少有5年,疫情期间购置的电脑显然还能够正常使用,前两三年购买了电脑的消费者,到今年上半年还没到换机周期。IDC表示,是新的科技应用重新激活了电脑市场,而所谓的新科技应用,就是指这两年最火热的技术AI。
在各家芯片公司都不断推出AI处理器的大背景下,各大电脑制造商也开始推出AI电脑,因此有舆论宣称,2024年就是AIPC元年。在目前市面上能买到的主流AIPC上,大部分厂商使用的都是英特尔的Ultra系列CPU,也有部分商场启用了AMD的锐龙系列CPU,还有厂商使用高通的骁龙8系列CPU。
搭着这些芯片大厂的快车,市面上才出现了这么多AIPC产品。然后,再加上32Gb的内存加持,相较于普通PC,AIPC不仅算力大幅提升,而且操作起来更加智能化。与传统PC相比,AIPC能够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高级的数据安全保护。这些特性使得AIPC在家庭、教育和企业等多个领域都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全新理念的加持下,PC市场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复苏。而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4年底,全球AIPC出货量将占到PC总出货量的1/5左右,而到了2026年,AIPC就将正式成为家用电脑市场的主流,非AI的普通PC会大幅降价,届时AIPC的单价也将逐渐稳定在1000美元的价位上。
AIPC到底是啥?
什么算是AIPC?目前,业界对AIPC还没有权威定义,但有一个主流观点认为,看电脑是否配置了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但也有报告指出,本地AI算力指CPU+NPU+GPU的AI整体算力,并非仅NPU提供的算力。还有PC厂商认为,AIPC必须要有独立的物理按键以方便“一键AI”。
无论是否可以“一键AI”,大家都有的一个共识是,AIPC必须配备专用的芯片或者AI模块,这样才能支持本地化运行百亿参数级别的大语言模型。把大模型能力塞进个人电脑,让它可以本地化部署大模型,既能解决目前大模型基本都在云端运行的高成本问题,还让人和PC的交互方式发生了变革。
在厂商的宣传里,有AI加持的PC,将成为我们最主要的生产力工具,甚至颠覆整个PC行业。能实现的功能包括桌面端的智能化转型,WPS、office等软件的智能辅助,基于个人知识库实现多元知识图谱构建,基于个人生物参数的个人健康模型、病理监控等。
当然,这些宏大的叙事似乎离我们还比较遥远。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大家今年需要换电脑吗?或者问得更直接点,如果购买了一台AIPC,现在就能用上的AI功能有哪些?
老实说,当下的AIPC和市面上的AI应用没有本质差别。当然,AIPC的优势是,能更定制化、更高效、更安全地实现这些AI功能,这也正是AIPC当下的三大核心卖点。不过,就新快报记者亲自操作的AIPC(惠普Envy X360 14)的体验来说,的确能够感受到更迅捷的运算,但使用电脑的基本逻辑依旧传统。这也说明,在硬件架构质变之后,软件系统也需升维。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现在还不用太着急换电脑。
虽然真正的AIPC还没来到,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几年就是AI改变整个人机交互的关键变革期,而且变革后的新时代离我们也不会太远。
●记者观察
AI早已经不是模仿游戏
2014年,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凯拉·奈特莉主演的英国电影《模仿游戏》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电影中,康伯巴奇饰演的“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制造了一部可以破解密码的原始计算机——“图灵机”。这部原始计算机利用高强度的运算能力成功破译了号称“无解”的恩格玛密码。
问题是,图灵机需要人类“输入公式”才能进行密码的破译运算,这也是人类一直认为人工智能无法超越人类的理由。所谓“输入公式”,就是必须要把相关的已知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才能按照规则进行运算。反之,在无任何已知条件的情况下,让计算机自行寻找规律并加以运算,《模仿游戏》中的图灵机运算不了,大多数的计算机似乎也没有这种能力。这让人类有了一种长期观点——所谓AI,不过就是模仿游戏。
对世界上很多人来说,第一次真正认识AI在七八年前。2016年春天,韩国围棋天王李世石被AlphaGo杀得丢盔卸甲;一年后,中国围棋第一人柯洁更是被Master(第2代AlphaGo)直接虐哭;到了2017年底,Zero通过“自我学习”就把第一代AlphaGo“杀”了个100∶0。
AlphaGo(阿尔法围棋)问世之初,舆论一致认为以围棋的深奥与繁复,围棋程序仅凭“暴力运算”是无法破解的。在人类的认知中,围棋根本不是计算题,而是一道推理题。人类自以为是地认为,围棋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AI无法单凭计算就预料到未来几十甚至上百手后的N种情况。然而,AI还是轻松拿捏了被视作人类智慧最高难度的围棋。
很明显,如今的AI早已经不是模仿游戏,它的强大已经无须赘言。2022年底,当OpenAI横空出世时,所有人都意识到时代的变革真的到来了。
如今的AI看起来还很“弱鸡”,它提供给人类的帮助仍然错误百出,因此甚至有人嘲讽AI其实是“人工智障”。不过,就像早期的汽车跑得不如马车快、早期的手机不如座机通话质量好,AI现在还处于萌芽期,其未来一定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让人类的生产效率再提升一个台阶。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力解放的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生产力飞跃的里程碑。从石器时代的石锛、石斧,到冶金时代的铜剑、铁犁,再到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和内燃机,然后到电气时代的电灯和电动机,每一步都镌刻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每一步都深深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如今,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正视AI、接受AI、驾驭AI,才能开启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新纪元。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敌
■制图:廖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