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银行卡是人们在ATM机存取款的必备品。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无卡存取款技术也逐渐兴起。不过,近期多家银行纷纷宣布暂停无卡存取款部分业务。
5月21日,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5月24日起停止个人手机银行无卡取款功能中的预约取款服务。之后客户仍可通过该行智能机具办理有卡取款、扫码取款或前往该行营业网点办理取款业务。
无独有偶,5月初,农业银行宣布自5月9日起暂停掌银无卡取款服务。该行公告表示,服务暂停后,客户可通过读卡取款、掌银扫码取款、刷脸取款等其他方式办理网点现金提取相关业务。
5月16日,中信银行在官网发布的关于关闭现金自助设备授权码取款功能的公告中表示,该行自5月17日起,关闭现金自助设备授权码取款功能。后续,用户仍可通过该行现金自助设备无卡取款(二维码取款),或持银行卡前往银行现金自助设备或营业网点办理取款业务。
而此前,包括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广发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均在不同程度上对无卡存取款服务进行了调整。
相关业务收紧已近两年
自2022年8月以来,陆续有银行收紧了无卡存取款服务。
据建设银行当时发布的公告,该行之所以部署ATM机的二维码存款功能,是为了提升对持卡客户的服务能力。该功能关闭后,客户可选择开通“刷脸办”服务等办理ATM存款。
记者注意到,无卡存取款服务虽被收紧,但大多数银行并非直接关停自助设备的无卡现金类业务,诸如扫码存款、“刷脸”存款等服务仍可使用。比如,目前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仍可使用扫码存取款服务,二维码取款服务无需实体卡,使用手机银行扫描ATM生成的二维码,然后指定卡号和金额,并在ATM上输入取款密码即可完成交易,单日单卡限额2万元;扫码存款则限额5万元,且只能存活期。
“我行ATM设备可进行扫码取款操作,扫码存款则需移步柜台办理。”工行某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时报,该行自助设备仍可进行扫码取款服务,使用手机银行APP扫码并输入取款密码即可操作,但自助设备的扫码存款功能已取消,现作为柜台无介质交易的一种方式,适用于办理存款但未携带身份证、实体卡的客户。
“客户如办理无卡存款,可以在柜面采用身份证或手机银行扫码办理,两种方式均由系统进行人脸识别验证。”上述工行某网点工作人员提示,二者在额度上有所差别,使用身份证可以办理20万元以下存取款业务,手机银行则仅能办理5万元以下存取款业务。
更多银行或将跟上步伐
记者梳理相关银行关于调整无卡存取款业务的公告发现,风险管理、降低成本、优化金融服务等成为高频词。
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自助设备无卡存取款的收紧,主要出于用户使用度和安全性考量。
“通过手机银行在自助设备上进行存取款操作,一般不需要进行人脸识别且方便快捷,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某银行工作人员向证券时报透露,虽然多数银行的手机银行规定仅限本人保管使用,但出借、买卖手机银行的案例时有发生。
王蓬博表示,二维码存款本身操作流程较为繁琐,使用便捷度也不够。同时,ATM二维码存款业务可能存在不能准确识别存款人身份、不能确认与收款人关系等方面的情形。此外,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具有隐蔽性,会提升银行监控洗钱活动的难度。
王蓬博预测,后续会有更多银行跟进调整无卡存取款业务,“银行存取款业务应以安全性为主,同时满足身份验证且遵守时空统一等原则”。
此外,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无卡存取款功能使用频次不高,关停后会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下架或收紧相关服务对银行来说是一种‘减负’。”银行业分析师张鹏博表示。
张鹏博表示,此前曾有银行对ATM机的使用进行过统计,超过80%的客户使用实体卡进行存取款业务,15%左右的客户使用扫码存取款业务,只有不到5%的客户使用无卡预约取款功能。“关停后会降低银行的运营成本,对银行来说是一种‘减负’。”
张鹏博告诉记者,中国银行业相比国外银行成本收入比不高,但近年来由于市场利率下降、金融科技竞争加剧以及宏观经济变化等因素,银行面临息差收窄、营收增长放缓和利润增长承压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的成本管理变得尤为关键,因为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直接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来源:经济导报、证券时报、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