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美学,设计是尤为重要的一环。其中,城市设计则是把城市美学视觉形象化的直接手段。如果说艺术品与大众还隔着想象力的距离,那么设计作为应用艺术,它确实能够让艺术的美融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到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小到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每一个设计的门类背后都是艺术创意在推动。
“设计是连接艺术与生活最有效的桥梁。”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会长张卫平说。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看到了设计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日前,他在广州市文联与新快报收藏周刊联合推出的“美学大课堂”上,深入剖析了设计对城市美学的作用,广州设计行业现状等话题。
“期待未来广州拥有自己的设计博物馆或美术馆”
收藏周刊: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您觉得广州的文化性格如何?
张卫平:我认为,自由、包容和平等是广州最显著的文化特点。在这里,没有攀比、不需要虚荣,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活得很真实、很务实、很自由,这里的营商文化口碑一直很不错,外地很多人都很喜欢到广州谈生意,整个市民文化土壤给人健康向上的印象。而我在广州一直致力于推动设计的发展,就是希望能够让设计把这种人文精神视觉化、美化,让其成为城市美学的一部分,通过设计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广州、热爱广州。
收藏周刊:就全国范围来看,广州的设计会在一个什么位置?
张卫平:从设计产业的角度,基本还是属于一线,北、上、广、深各有特点。
收藏周刊:广州要提升设计文化,还缺什么?
张卫平:这要具体分析。在高校培养的角度,广州相对深圳优势明显,北京、上海这方面很有实力;在有影响力的设计机构方面,北京上海同样实力雄厚,深圳也有不少商业模式领先、综合实力和规模领先的设计机构,这方面很值得学习;广州数字创意设计实力强劲,各种设计机构门类非常齐全、数量众多,充满活力。在创意园方面,广州起步很早,但我留意到最近上海新开的一些创意园,从建筑到室内,设计水平和调性都很高,引入的品牌和设计机构,也都非常国际化和高水平,氛围很好,这方面我们还有提升空间。同时,也期待未来广州拥有自己的设计博物馆或美术馆。
“时尚产业在大湾区同样拥有很强的实力”
收藏周刊:那广州设计目前有的优势是什么?
张卫平: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等地为联动的泛家居产业带。虽然很多企业的品牌之路和国际化之路还需要时间沉淀,但大湾区的泛家居产业带可以说是最全的。时尚产业在大湾区同样拥有很强的实力。
收藏周刊:可以如何发挥广州设计的最大动能?
张卫平:在今年的12月,我们会在广州设计周同期,拓展出一个名为“创意广州——全城设计周”的项目。希望能够联动多个领域,让广州真正成为“设计之都”。例如数字创意方面,广州拥有微信、网易、酷狗、YY欢聚时代、虎牙等知名企业,这些企业在数字创意设计上都具有代表性,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加入城市设计大联动,推出企业的“全城设计周开放日”,迎接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朋友;第二就是工业设计,例如广汽、小鹏这样的汽车企业,工业设计的水平都是国际级的,可以很好地加入进来互动;第三则是丰富多元的设计机构,比如黄永才等明星室内设计师的公司、“漫友”等公司,可以打开大门迎客,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设计产业相关人士前来交流。我们希望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标志性的高端商场和商业街区也参与进来,让12月的广州成为设计的海洋,这对于推动广州整体的设计氛围、提升广州设计软实力有非常大的作用。
“设计是连接艺术与生活最有效的桥梁”
收藏周刊:“全城设计周”真正发展起来,对广州的城市美学将起到什么作用?
张卫平:现在广州不是在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吗?我认为用设计的手段是最有效的。像东山口片区,如果整体的设计氛围起来,越来越多的高端品牌的旗舰店进入老街区,那商业水平自然就提升了。
像意大利的米兰设计周,他们联合灯饰品牌,在设计周期间,把某条街进行了特殊的灯饰设计,变得非常迷人。假设我们在全城设计周期间,也能够把某一条老街区的灯饰让设计公司充分发挥设计的魅力,一段时间里亮起不一样的灯光,这就真正地让设计的美融进市民生活,提升生活美学。
收藏周刊:设计对于城市文化和市民的需求来看,它会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张卫平:设计是连接艺术与生活最有效的桥梁。一个城市能够重视设计,可以直接提升市民的美学认知和审美提升,城市也会变得更美。
我们到伦敦、东京也可以感受他们对设计的重视,很多公共空间都做得很漂亮,整个城市给人一种很享受的氛围。一个城市变美了,自然就会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来旅游、落户、生活、发展。这是城市的美学竞争力。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是有文化内涵的、是美的。
“联动广州与香港的设计活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设计融合”
收藏周刊:2018年,设计周首次引进当代艺术展“城市艺向”,到去年,再与魔灯当代艺术博览会合作,在您看来,当代艺术对设计会起什么作用?
张卫平:当代艺术往往能够给予设计师不一样的灵感。设计大师通常很注重艺术的表达,他们往往会把功能尽量隐藏,而呈现出的则是艺术的一面。有一次,我跟著名设计师邱德光老师聊天,他说到自己的设计思路,他有的项目设计源头是从一件艺术品开始,通过艺术品延展到周围的空间。如果反过来:先设计空间,然后再想如何配艺术品——在他看来,这个思路可能是有问题的,不一定能做出好的空间设计。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艺术是精神性的表达,满足功能是设计的底层逻辑而不是目的,最终追求还是在满足基础功能之余的精神性享受。
收藏周刊:如何从更高的文化层面提升整体的设计水平?
张卫平:我们一直有邀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来交流,但除了费用问题,有时需要城市和更多权威机构的背书,有时也需要看对方的时间和机缘巧合。
其次,我们将与吉盛伟邦一起,利用他们的短租空间,打造一个“流动的美术馆”,邀请设计师和艺术家入驻,让艺术与设计无缝走进生活。
再次,东山口现在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创意街区,也将会是我们考虑联动的板块之一。希望能联动那里的店铺一起“点亮”设计,我们需要商店在设计周期间把商铺做出某种跟往常不一样的展示方式,评定后给他们一面“全城设计周”的旗子和证书,并编入“全城设计周地图”,向设计周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推介访问。我们希望更广泛地让市民参与到设计的氛围中,进一步打造属于广州的设计文化,同时也是唤醒人们热爱美的意识。
未来希望广州的设计能继续往国际化的方向再进一步。这一点香港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我们也在积极与跟香港相关的主办方沟通,进一步联动广州与香港的设计活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设计融合。
【人物介绍 】 张卫平
广州设计周联合创始人、广州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会长
指导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出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快报》收藏周刊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