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豆瓣9.5分,初版于1991年的《广州历史地理》日前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该书是第一部研究广州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深入分析论述了广州历史时期地形、气候、河道的演变,以及广州古城选址及拓展、港口更替、历代风景区的开辟等。
这部专著已成为广州历史地理科研的基石,书中的观点被地理、历史、考古、城建规划、建筑等多学科在区域研究中广泛引用。由于初版在33年前,读者对本书再版的呼声较高,考虑到本书之价值,今次经典著作再版,收入《岭南文库》。
本书作者曾昭璇(1921-2007)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热带地貌学及华南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是中国丹霞地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著有《华南自然地理论文集》《岩石地形学》《历史地貌学》《岭南史地与民俗》等书籍,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
曾昭璇教授在地理学领域造诣深厚,在撰写本书时,综合文献记载,做了大量的田野勘查、核实工作,考证广州历史地理。他也是国内外知名的地图学专家,书中收录了他考证后绘制的大量广州古城的地图,这也是本书在地理历史类的书籍中最为突出的特色。时隔33年后再版,编辑对该书的封面装帧进行了全新设计,用纸精美,图书并茂,值得岭南文史相关研究者、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和收藏。
【专家推荐】
《广州历史地理》放在我的案头三十多年,一直是我研究岭南文献、广州文化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我作为一个广州人,对广州的历史地理,自然会感到亲切,并有兴趣去深入了解。古时读书人都很重视历史地理,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以及各种方志都有大量的资料,前人在著述中也经常引用,但二十世纪前,历史地理一直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曾先生精熟广东、广州的历史地理,这本书是系统的现代式的研究成果,书中引述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梳理历史上广州的地理环境,如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我尤为关注;书中论及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城的历史变化,读起来更是醰醰有味。曾先生在书最后有一些设想,对广州的城市建设也有参考价值。曾先生这一类型的著作,为岭南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相信,每个对广州有感情,有兴趣去了解和研究的人,包括学者、广州市城市建设者,都应该看看这本书,了解广州的历史地理,加深对广州的认识与亲和感。开卷有益。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陈永正
有很多真知灼见,如七星岗海岸遗址,南汉咸宁县的位置,明清时广州西关、河南、东关的开辟等,有些地方不囿于前人旧说,通过实地考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如汉代番禺的位置……,总之是研究广州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培忠
【该书阐述的主要内容】
1.一座海洋城市历经三千年不淹不淤,内中有什么历史地理成因?
2.广州白云山、观音山(越秀山)地形是怎样形成的,二山有什么历史渊源?
3.番山、禺山、兰湖、菊湖、西湖是怎样消失的?
4.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古海遗址”和坡山“仙人脚印”体现了广州古海岸和古江岸有着怎样“沧海桑田”之变?
5.今天珠江之名来自于海珠石一段怎样的美丽神话?
6.从唐至清,珠江江岸有怎样的变化过程?
7.广州四季气候形成成因是什么,气候是怎样影响当地作物种植和风物形成的?
8.小满水、龙舟水是怎样来的?
9.广州历史上有过多少次的旱涝灾害记载?
10.南越越城、南汉番禺城、唐代广州城的范围和形胜有着怎样的变迁?
11.唐代蕃坊、光塔、扶胥外港怎样见证了当时广州兴盛的外贸?
12.宋代广州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贸港口,东城、西城、南城三城并立和八个卫星城镇是怎样配套建设的?
13.宋、元、明、清的“羊城八景”怎样随着城市建设而历代变化?
14.明清时期广州西关平原是怎样开发出十八甫商业区、纺织工业机房区、西关住宅区、十三行、沙面的?
15.广州河南是怎样随着珠江平原的淤积引来移民建村逐步发展起来的?
16.广州有“东村西富”之说法,清代广州东关的开辟建设是怎样进行的?
【再版亮点】
1.封面设计致敬91年旧版;
2.原著地图个别地名和界线印刷不清,经过辨识后,在不改变地图原貌的基础上,部分地图邀请地图专业绘制编辑修补;
3.内容大体一仍其旧,尊重作者,以“慎改”原则,只对原著文句明显语法错漏、别字等略作修改;有疑或引用古文疑误之处,尽量以按语说明。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