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又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
保护和传承,既在遍布城乡的文物之间、在丰富多元的博物馆纪念馆里,也在日常生活的熙熙攘攘中。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千年古道,广州古城中轴线,日夜繁华之地——就于这个区域附近,中山五路南侧、小马站路西侧,汉晋南朝的热闹场景正经由考古工作者的手铲,逐渐重见天日。
这里是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处在“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的核心地带,曾清理发掘出汉晋南朝广州城的西城墙。
2024年,为配合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启动越秀区大小马站书院群保护项目,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借此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考古的时机,今年来,该院曾多次邀请公众,走进考古工地,了解广州古城变迁,触摸埋藏在地下的城市记忆。
6月8日上午,再次有约30位公众抢到活动名额,踏进了这座“活泼泼”的文化遗产“课堂”,参加了遗址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
市中心的老地名“信息量大”
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的所在位置,自广州建城以来,就处在城市中心地带。因此,对于它最终能揭示的历史和文物信息,多方充满期待。
首先从一些久为流传的地名说起。收藏周刊记者看到,在如今的五月花广场对面,“大马站商业中心”是一幢略有年岁痕迹的现代建筑,“小马站”则在2023年1月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遗址东侧的大、小马站,因宋代此地驻有马军得名,大马站在宋代已有此巷,小马站在明代称为马站巷。遗址南侧的西湖路、遗址内的流水井在清代成街,分别因南汉南宫西湖和唐代流水井而得名。遗址西侧教育路为清代观莲街,源于南宋西湖淤塞后更名为莲池,其成街时间可能更早。遗址北侧的中山路,自唐代开始,即为广州城通衢大道。”这是记者此前在研学开放日现场,于遗址展板上看到的信息。
“基本厘清广州古城形制与范围”
曾经,东汉、东晋和南朝这三个时期的部分城墙,在这里被发现。
收藏周刊记者获悉,1996年、1998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在遗址东北部清理出一段南北走向的东汉、东晋、南朝时期城墙,即为汉晋南朝广州城的西城墙。
东汉城墙为夯土墙垣,系在红色生土上起筑,已揭露部分南北长约14米,东西面宽3.4米-4.22米,残存高度约1.9米。东晋时对东汉墙体扩宽、加固,用红黄色网格纹砖包边,自基础部向上斜收,为外陡内收式,面宽6.7米-7.5米。南朝城墙在汉、晋城墙基础上向东西两侧扩宽,东(内)侧壁包砖,西(外)侧新砌筑一座马面,形成的墙体总宽约14.5米。
1996年,在遗址西北侧揭露出一段宋代西湖堤坝。1996年、1997年,在遗址北侧即今捷登都会西南部清理出一段南北走向的宋及明清时期六脉渠,根据其走向,推断六脉渠应延伸至遗址内西部。
而就在这个遗址周边一公里内,重要考古发现竟多达36处——从现场展板,记者看到有南越国宫署遗址、北京路千年古道、大佛寺六朝至明清时期建筑遗址、文德北路富春东方广场唐五代城墙遗址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72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古城区约15个地点发现了多段汉至清代城墙,“基本厘清了广州古城形制与范围”:“目前未发现确切的秦番禺城,南越国番禺城的城墙仅见位于西湖路光明广场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的一小段。东汉番禺城城墙共发现四处,基本能确定城的四界。三国、西晋广州城未有考古发现,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东侧发现东汉夯土外有东晋砖墙,说明东晋重新利用了汉代城墙并进行修缮扩建。唐五代广州城城墙资料相对丰富。五代南汉时,刘岩升广州为兴王府,对广州城进行了扩建。宋修三城,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均较为丰富,不但发现城墙,还有‘六脉渠’等重要设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将广州三城合为一,并向北扩展至越秀山,今越秀山上还保存一段明代城墙,为明广州城的北城墙。清代基本沿用明代城墙,仅在局部进行加固和修整。”
基本复原广州古城发展的三个阶段
考古发现的各时期的城墙遗址,纠正了文献中关于广州古城方位的记载,“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初步整理和研究,我们基本上可以复原广州古城发展的大致脉络”,记者从遗址现场了解到,广州古城以今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为中心,城区范围随着人口增长、珠江岸线南移而不断扩展,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秦末番禺城的建立至唐代。这一时期广州古城的北界大致在今越华路,东界大致在今旧仓巷以西,南界大致在今惠福东路以北,西界大致在今吉祥路、教育路以东。五代南汉时期,广州城的南界略向南推移。
二是北宋时期。北宋中期在原唐五代广州城的基础上扩建东、西二城,东到今越秀路,西到今人民路,北界在豪贤路-越华路-百灵路一带,南界可能在文明路-大南路-大德路一带。这使广州城区范围扩大数倍。
三是明清时期。明洪武十三年,三城合一并向北扩至越秀山,这是广州古城的首次北拓。清初在明广州城南筑外城,将城墙南拓至今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一线。
龙藏流水井 马站清风桥
大小马站书院群是广州历史城区内唯一尚存的成群、成片的古书院
古往今来,这里的热闹从未止歇。从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走出,沿它东边的一条小巷进入,车水马龙暂被隔绝于外,在这条宽不过两人的巷子之中,记者从北往南,依次走过了濂溪书院旧址、曾氏书院旧址、庐江书院旧址,其中最后一处,也是如今的岭南金融博物馆所在地。馆门正对着一个或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居民小区,端午前,纷纷细雨把小区庭院的路面洗得湿润,映照出周围几棵高大树木的郁郁青苍。
“龙藏流水井,马站清风桥”。这里的大小马站书院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当时广东省内各宗族建造的作为本族子弟或合族子弟进修、应试的宗族书院,属清代的合族祠书院。
其时以广州府衙(今广达路广大邮局以南)为中心,包括大小马站、流水井、龙藏街等,辐射四周约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云集了数百家书院,形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也是广州历史城区内唯一尚存的成群、成片的古书院。
这些书院作为各地乡村同姓族人在广州城中的落脚点和联络处,不仅为应试子弟备考提供居所,也为同姓族人办理纳粮、寻找谋生渠道等事宜提供场所。
至今,在大小马站、流水井,还尚存庐江书院(何家祠)、考亭书院(朱家祠)、冠英家塾、曾氏书院(叶剑英商议讨逆旧址)、濂溪书院(周家祠)、见大书院、江都书院和谢氏书院等。
走出庐江书院门前这条小巷,回头一望,木结构的书院牌坊上写了三个金色大字“流水井”,左右各书一行:门临流水,人步青云。
采写: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