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6月21日,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举办主题为“传承多彩非遗 悦享智慧文化”的岭南艺术馆揭牌仪式暨第七届岭南文化传承节启动仪式。现场,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授予学院“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牌匾。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与广绣王新元大师工作室、省级陶瓷研究所、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分别签订广绣订单班、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文化传播合作、文化艺术馆共建协议。
让非遗文化在“技能圈”薪火相传
在第七届岭南文化传承节上,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为张民辉、曾昭鸿、翁耀祥、钟汝荣、翟惠玲、黄志伟、尹志强、刘文等68位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与工艺大师颁发“非遗客座教授”聘书。
上台、递拜师帖、奉茶行礼、恩师佩戴绶带、赠授帽、赠工艺工具、赐入门书……工艺美术、粤菜师傅、粤剧等三场拜师仪式顺利举行,一系列拜师仪式传统而隆重。拜师礼让学子们更懂得尊师重道、有入门的归属感,也让传统礼仪得到传承,让“粤技、粤声、粤味”在生生不息的传承里历久弥新。
据了解,一直以来,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链接的桥梁”身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工艺美术学历班、非遗进校园、社团及第二课堂的培育模式,邀请大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非遗课程涵盖了玉雕、广彩、广绣、陶塑、铜印、蛋雕、榄雕、粤剧等在内的多项特色课程。
十多年以来,学院培养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510人,评出的高级技师、技师占了整个广州工艺美术行业总量的95%以上。培养出国家级大师一位、国家级传承人一位、省级大师四位,四位高级技师和一位技师。其中,学院客座教授翟惠玲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谭广辉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周承杰荣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为拓宽校、企、行共建高素质的合作渠道,创新建设多方联动的文化传承机制。会上,学院与广绣王新元大师工作室、省级陶瓷研究所、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分别签订广绣订单班、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文化传播合作、文化艺术馆共建协议,实现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共振”,让非遗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在“技能圈”薪火相传。王新元大师工作室教培负责人、广绣讲师郭钟敏表示,“广绣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需要更多人去了解它、学习它,我们与学院签订广绣订单班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会绣、会讲解、会创新一体化的人才,让广绣更加发扬光大。”
据悉,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作为广东省(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引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先后建立15个工艺实体大师工作室、建成“岭南特色工艺传承基地”,以“非遗+教学”为创新路径,在非遗传人们代代积化的厚重的春泥里,垂头扎根。
全国首座校内建设“岭南艺术馆”揭牌
随着揭幕仪式的背景乐响起,全国首座校内建设“岭南艺术馆”正式揭幕,并正式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会上同步发布了“岭南艺术馆‘数字展馆’”。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岭南艺术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展馆,集藏品展示、传承教学、技艺交流、文化传播于一体,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岭南地区的传统工艺。整座艺术馆收藏了100余件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与工艺大师作品,及学生非遗文创作品,涵盖广绣、潮绣、剪纸、木板年画、广彩、端砚、漆器、牙雕、宫灯、陶塑等近30种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曹锋明是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毕业生,现为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通过多年努力在石湾陶艺界崭露头角。他表示,该馆揭牌以后可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对外展示的平台,在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到这里进行学习,特别是学院工艺美术班的学生,他们的作品能够在馆里进行展示能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从业自信心。
据悉,岭南艺术馆将通过开展工艺美术专业学历班教学、组织非遗技艺传承人群社会培训、承办及参与多项非遗作品竞赛、迎接中外嘉宾体验岭南特色工艺及非遗资源库建设等活动,保护和弘扬岭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岭南艺术馆数字展馆”围绕岭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展开,打造一个可看、可听、可玩、可享的非遗大集,可以实现超20种岭南工艺的互动体验。虚拟数字化展馆的上线发布,是学院智慧赋能岭南非遗工艺的“传”与“承”的具象化体现,推动了岭南非遗“活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采写:新快报记者麦婉诗 通讯员张雯
图片: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