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6月23日,广州大学(以下简称“广大”)举办2024年校园开放日活动以及本科招生新闻媒体通气会。记者在会上获悉,广大今年将面向全国招生,本科招生计划数维持在7580人,其中广东招生计划6623人;招生专业78个,新增国际法、智能建造2个专业。
AI智能来“助阵”志愿咨询更便捷
6月23日,记者来到广州大学(以下简称“广大”)校园开放日活动现场,看到图书馆前的广场上设置着各个学院的咨询摊位。虽然当天气温炎热,但前来进行志愿填报咨询的家长和考生络绎不绝。记者观察到,有的家长还牵着尚年幼的“萌娃”前来参观,边游校园边“解说”,让孩子提前感受大学校园氛围。
除了“一对一”的志愿填报指导,广大当天还开设了建筑学院师生作品展、抗震中心展厅、校园文化特色展示等活动。“广大本身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各种专业比较多,在这里学习让我觉得和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比较好。”城乡规划专业大三学生陈想一边向记者介绍建筑学院的师生优秀作品,一边聊起了自己的广大校园生活,“我个人喜欢文科、理科结合的课程,比如建筑类的话,学院开设了建筑史专业课,还有一些设计课、理论课、实践课,都是比较灵活的授课制度。我们有很多机会和老师合作交流,甚至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据陈同学介绍,和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自己和同学们经常需要小组合作讨论,在课堂上推演方案。“我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热爱的,要学的内容虽然多,但学得很有意思。”陈想说。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智能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发出咨询问题,实时获取参考信息。”开放日当天,广州大学首次推出自主研发、基于AI大模型的招生智能问答系统 “广大智招”,并现场模拟演示考生、家长与“广大智招”的互动。
据了解,“广大智招”招生智能问答系统为较早使用AI相关技术、应用于高招咨询服务领域的创新性产品。该系统提供以AI对话为核心功能的技术服务,可根据考生和家长的指令,生成专属广州大学的参考信息,回答招生政策、志愿填报、专业咨询、校园生活、升学就业、留学交流等考生关注的各类问题,方便考生和家长随时咨询。
理工类专业的比例继续提高
开放日当天,广大举办了2024年本科招生新闻媒体通气会。学校招生工作负责人介绍,广大今年将面向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本科招生计划数维持在7580人,其中广东招生计划6623人;招生专业78个,新增国际法、智能建造2个专业。
今年,广大招生专业78个,理工类专业43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体类专业10个。理工类专业的比例继续提高,占招生计划数的55.13%,主要扩招考生就读需求强烈的专业及聚焦未来新产业的新工科专业。
两个新增专业为国际法、智能建造,招生计划共计110人。其中,“智能建造”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强,以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管理等为发展方向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国际法”专业,通过系统学习国际法的基本理论和国际法的实践应用,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良好的法律职业伦理,具备涉外法律工作基本能力和素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校方表示,立足新时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广州大学新设立人工智能学院,2024年人工智能专业本科招生规模为120人。
与此同时,广大今年继续在广东省外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省外区域中,增加招生计划数的有四川、江西、湖北、上海、内蒙古、贵州、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优势专业增加招生指标
顺应社会需求,广州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中,优势专业、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招生指标增加346个,主要扩招考生就读需求强烈的专业及聚焦未来新产业的新工科专业,如智能制造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新工科专业及生物科学、化学、地理科学、英语、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师范专业。
“今年,学校采用‘精准化+多元化+个性化’三位一体的专业组设置模式。”学校招生工作负责人介绍,广州大学适应新高考招生模式改革,着力推动招生与培养的深度衔接。今年,学校按选考科目情况及学科类别设置专业组,在广东本科批提前批教师专项物理、历史类共设置12个招生专业组,本科批物理、历史类(含地方专项、中外合作办学)共设置14个招生专业组;本科批艺术、体育类共设置8个招生专业组。
本硕一体化培养力度加大
记者了解到,今年,学校加大力度施行本硕一体化培养,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试点“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制定土木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实验班人才培养实施办法,出台相应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较强的创新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为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需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广州大学设置了12个微专业培养跨学科人才。学校教学管理负责人表示,微专业以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围绕某个特定学术研究和应用领域、产业发展需求,开发和开设系列核心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根据兴趣专长修读微专业。目前校内已开设数字法学、元宇宙智能决策与人机交互、智慧健身与运营管理、家庭教育指导、智能建造、AI+健康管理、营养与健康科学、低碳能源-氢能、智能创意传播、数字可持续设计、区域转型发展与城乡治理、数字治理等微专业。
未来转专业政策将更灵活
广州大学录取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对于报考广州大学的考生,出档后,只要符合录取条件、服从志愿调剂,学校概不退档。近年来,新生录取志愿满足率高,均超过93%。为增大被录取机会,建议考生可填报广州大学多个专业组。
除此之外,记者获悉,2024级将实行新的转专业实施细则,学生可以选择在第一、第二学期期末或第三学期期中提出转专业申请。“专业组内转专业”可在第一学期期末转专业,第一学期所修课程加权成绩排名在本专业前50%的学生,在当年招生专业组内免试申请转专业(限制转入规模的专业部分满足)。“学院内任选专业”即在第二学期期末转专业,允许学生在学院内任选专业,非师范专业原则上不设转入限制条件,师范专业转入比例适当限制人数。“全校公开转专业”在第三学期期中转专业,学生可向公布接收转专业方案的学院申请转专业,通过公开选拔,择优录取,转出不设限制。
黄埔校区今年9月投入使用
近年来,广州大学积极拓展大学城校区、桂花岗校区、黄埔校区“一校三园”办学格局,持续优化提升校园育人环境。据校方介绍,黄埔校区由广州大学与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建设,校区7栋楼宇约12.48万㎡建筑面积,宿舍可容纳近3000名学生(四人间和二人间),今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
大学城校区则新建智慧教学及创新实验大楼3栋,分别为文渊楼、文济楼和创新大楼,总建筑面积95900平方米,其中文渊楼,主要为智慧课室及学术报告厅,计划今年9月投入使用;创新大楼为理工科类实验室,主要用于支撑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广州大学智能机器人广东省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广大“2+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及“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今年8月投入使用;文济楼为文科类创新实验室,主要用于支撑文科类创新科研平台建设,计划今年9月投入使用。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通讯员 广大宣
图片:新快报记者龚吉林、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