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增加报考热度高的专业计划,新增“智能海洋装备”等5个专业,继续实行志愿保障计划……华南理工大学招生计划正式发布,2024年,该校本科招生总规模为7000人,包括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普通类、国家专项、高校专项等多个招生类型。其中,在广东省计划招生3500余人。
新增5个本科招生专业 2个为全国首设
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优化专业结构,增加报考热度高的专业计划,新增“智能海洋装备”“软物质科学与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低碳与智慧能源试验班)”“统计学”“工业工程”等5个专业招生。
在开放日现场,不少慕名而来的考生和家长,都特意前往新增专业所在院系进行面对面的现场咨询。“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专业今年招生计划为60人,是全国首设专业。该专业立足于国家亟待发展的功能和智能先进材料的开发与工程化的重大需求,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空天科技、碳中和、量子信息等领域的前沿与需求,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软物质领域基础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多学科、交叉领域前沿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的能力。
同样为全国首设的新专业“智能海洋装备”也备受关注,刚刚接受完考生咨询的学院负责人介绍,该专业是面向未来海洋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新交叉学科专业,将紧密结合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以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为依托,聚焦智能海洋装备、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今年首次以智能海洋装备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名称招生,招生计划20人,采用本硕博贯通培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低碳与智慧能源试验班)”与“工业工程”专业,都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今年招生计划都是40人。
此外,华工今年还升级交通运输类专业为“工科试验班(智能交通与运输)”,招生计划140人,所涵盖的专业均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类以“交通理论知识+数字创新能力+系统与智慧思维”为主线,培养具备交通大数据分析、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人工智能(AI)+交通、智慧交通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知识的交通领域高端创新人才。
普通类共分5个专业组 历史类排位前3000、物理类前15000可大胆填报
面向广东考生,今年华工在普通类招生按照选考科目的不同分为5个专业组,分别是历史不限的201组,物理+化学的202组、203组、204组,物理不限的205组,其中,202组含计算机全英创新班、计算机拔尖班、计算机类三个专业,对计算机类情有独钟的优秀学生可以报考,不用担心被调剂到其他专业。
据介绍,招生专业(类)包括19个专业类、31个专业、22个教学改革班。其中19个专业类由同一学院内相近专业组成专业类,前期实施专业类培养,打牢基础拓宽口径,后期进行专业分流,学生专业兴趣明确,匹配度高。
想要报考华工的考生,该如何填报志愿?参考往年的情况,华工招办负责人建议,历史类排位前3000位、物理类排位前15000位的广东考生,可大胆填报华南理工大学。参考之前的录取情况,预估排位3000位以前的考生可选到自己最心仪的专业,排位7000位以前的考生,在1个专业组内填报6个不同专业,基本可以不被调剂。
服从调剂者不退档 推出零调剂志愿保障计划
今年,填报华工志愿服从调剂且符合录取要求,不退档;专业志愿填报无分数级差;投档和安排专业时以高考投档成绩为准,承认符合教育部政策的加分。
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五年学制)不报不调剂,其中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入校后无需加试素描;软件工程(中澳班)、环境工程(中澳班)等不报不调剂。
面向报考华工的广东省优秀考生,所有专业组推出了零调剂志愿保障计划。将继续实施专业志愿“非常6+1”,在专业组内报满6个不同专业(类)且服从调剂者,均可在专业组内选择一个非意向专业(具体填报方式请关注华工招生办公室网站)。
继续开展双学位试点项目 华工“三创型”人才受好评
华工开始了20个本研衔接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班,在关键领域组织人才培养先试先行,致力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
2024年,华工继续开展软件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双学位试点项目,培养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可跨学院辅修专业(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目前约有15%的在读学生修读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
为满足学生专业兴趣和未来发展,学校普通类本科生在校期间有多次申请转专业机会。广州国际校区学生入学后在校期间有四次转专业机会,仅限在广州国际校区内各专业。
作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摇篮,华工荣获“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敢创新、会创造、能创业的“三创型”人才。
学校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和“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2023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98.35%,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约50%,超过七成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刘尚 通讯员 华轩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