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25位青春学子,通过15组公共艺术作品广泛地关注公共议题、公众群体与公共空间,并将三者的组群关系带入毕设,试图让作品与社会、城市、文化、公众之间产生积极的公共效应,通过艺术的力量,连接场域、生活与心灵,展现出真挚的人文关怀与灵动的艺术创意。
在展厅中,毕业生邓惠丹的《历史纬线》较为亮眼。作品选取了五座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创作,通过木构建的形式重新诠释广州这五座传统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赋予了它们新的形象。为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每座建筑都与岭南特有的满洲窗元素相结合;部分建筑模型展示了一种“消减效果”,通过建筑形状的部分消减,营造出一种透视与空间的深度感,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视觉探索。这种效果不仅展示了建筑的不同视角和维度,也象征着城市变迁中新旧更替的过程。
邓惠丹介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重新解读和表达广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最终,我选择了五座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建筑来进行创作:石室圣心大教堂、大佛寺、镇海楼、中山纪念堂、骑楼。这些建筑不仅在外形和功能上各具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广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故事与文化记忆。”
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邓惠丹运用了变形与消减的造型手段。通过对建筑形状的部分消减、变形,营造出一种透视与空间的深度感,“这种效果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层次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引导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视觉探索。消减效果象征着城市变迁中的新旧更替,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广州独特的城市面貌。”
城市规划设计博士、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毛一山评价称,惠丹同学的毕业创作《历史纬线》,选择以木材构建重新诠释广州五座标志性建筑,同时巧妙地融合岭南建筑特有的满洲窗元素,运用变形、消减的艺术语言,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广州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这种“消减”手法让作品呈现出部分缺失的建筑形态,在“正形”与“负形”之间形成强烈的张力,她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广州这座城市的深情与敬意,展现了对艺术创作的个人理解和方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惠丹同学积极与我沟通交流,虚心听取建议,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能够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追求呈现在作品中。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希望她能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执着,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度和意义的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