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今年已迎来了“夏至”节气,讨厌的“桑拿天”也已上线,高温、闷热、高湿的气候环境,微生物极易迅速生长繁殖,使得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为此,黄埔区市场监管局提醒您千万要当心身边的食品“刺客”。
毒蘑菇野蛮生长
毒蘑菇中毒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主。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中毒表现各异,主要有恶心、呕吐、流涎、精神错乱、急性贫血、黄疸、脏器损害等,严重者可致死亡;而且一般都是急性的,中毒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没有特效疗法。
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高达400多种。野生蘑菇广泛,分布的地域也非常广,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虽然一些野生蘑菇可以作为食品和药品,但却有不少种类有毒。
强降雨、气温回升给野蘑菇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野蘑菇误食中毒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随意采食野外的蘑菇!
湿米粉中暗藏“杀手”
椰酵假单胞菌,也称椰毒假单胞菌米面亚种,极容易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滋生,因此夏秋季节是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高发期。
椰酵假单胞菌能够产生一种名为“米酵菌酸”的毒素,该毒素是引起此类食物中毒的关键。且这种毒素具有极强的耐热性,常规的烹饪方法如煮沸、蒸煮方式无法彻底破坏其毒性。米酵菌酸中毒后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的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情往往难以控制。
河粉、肠粉(卷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米粉)、濑粉等湿米粉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除发酵米面制品以外,泡发的木耳、银耳及其他淀粉类制品等也是椰酵假单胞菌污染的常见食品。
“现切水果”要慎买
现切水果以新鲜的水果为原材料,经预处理、清洗,在鲜切操作台(操作区)进行去皮、切分、包装等制作和服务过程,采用冷链等适宜的条件贮存和销售供消费者直接食用。
现切水果为消费者省去了繁琐的清洗、去皮、切分等步骤,方便消费者直接可食,这种水果销售模式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水果在被切成小块或者剥掉外皮后,失去了果皮保护的同时,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增加,更易被微生物污染。即使是包覆了保鲜膜的果切,也不能完全抑制微生物的污染和繁殖,甚至可能因保鲜膜密封的状态,使果实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不易散逸,更易达到利于微生物繁殖的温度。再者,水果在被切开后,内部易被氧化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等都可能被破坏,且在贮藏过程中由于温度或者湿度过高,也会导致营养物质进一步被消耗。因此,水果切后应尽快食用,防止细菌污染及营养物质流失。
制售糕点变甜蜜“杀机”
绿豆饼、马蹄糕、麻薯、肉松小贝、蛋黄酥等各式美味精致的糕点以酥、香、脆、甜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夏季天气炎热,糕点类食品容易受细菌污染发生变质,从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糕点类食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冷加工,含水量高,再加上牛奶、鸡蛋使其营养丰富,微生物容易繁殖生长,比普通食品更容易引起致病微生物超标,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杨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