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广州民间版之1
《新快报》今起向社会公众、民间组织征集提名,经专家评估纳入官方四普文物线索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自去年11月开始,旨在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经过第一阶段准备工作,自今年5月至2025年5月,进入第二阶段实地文物调查。2025年6月至2026年6月结束为第三阶段,将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
我国分别在1956年、1981年、2007年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据省文化和旅游厅透露: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159处。目前全省共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9万余处。
据市文广旅局透露,截至今年的5月份,广州市总共核定公布了3834处不可移动文物。
《新快报》曾于2012年7月开设“广州历史建筑普查·民间版”专栏,及发起“岭南现代建筑保护行动”,向社会公众、民间组织征集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提名,自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新快报》深读新闻推荐的历史建筑线索中,一共有110处入选广州市历史建筑名录。
《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提出,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普查。《新快报》今起开专栏,向社会公众、民间组织征集文物线索,携手文保专家,邀你一起为你提名的建筑现场踏勘、评点,并进行报道。所有线索经评估后将提交文物部门,经专家评估后纳入普查线索。
提名榜1号
沙面近代建筑
沙面南街16、18号
沙面大街58号
沙面南街30号
沙面南街32号
沙面大街28号
沙面大街11号
沙面大街13号
沙面一街4、6、8号
沙面一街10、12、14号
沙面北街5号
沙面大街14号
神父楼、修女楼
沙面大街19-29号
沙面大街1-1号
提名人
汤国华
(全国重点文物工程方案审核专家库专家、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迎亚运全沙面文物建筑外立面原状修复总设计师,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沙面近现代建筑,带领学生对沙面全部文物建筑内外进行了测绘,主持修缮了沙面多处文物建筑。
提名理由
当年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选大体量公建
多处清末、民初小型建筑落选
199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广州沙面建筑群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54处建筑物和构筑物),当时评定文物多选大体量公共建筑,导致一些年代久远、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小型建筑落选。多年来,这些清末或民初的建筑因没有保护身份得不到管控,不断被改建、改造,价值要素受到破坏,呼吁对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重新论证,评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或历史建筑,依法保护。
钩沉与踏勘
法领馆旧址、名建筑师作品等期待保护
有“露天建筑博物馆”“广州近代建筑第一张名片”“广州最出片打卡地之一”美誉的沙面是荟萃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殿堂,遍布新古典式、新巴洛克式、券廊式、仿哥特式建筑瑰宝,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也是广州集聚最多“国保”的地方。
据《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建于清末到民国的建筑共85栋,另据新快报记者检索文献,沙面有一定特色的近代建筑共73栋,其中较有价值的65栋。而目前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仅49处,尚有10余栋有价值的近代建筑未有保护身份。
据新快报记者检索文献、专家评估,有7处建筑是清末的“老古董”,有4处是民国建筑,两处未确定具体年代,这些正是1996年评定沙面文物时的“遗珠”。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0年1月20日批复《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意见:
“沙面范围内,自1859年沙面沦为租界起至中国对沙面恢复主权(1946年10月)止,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兴建的建筑物、公共设施及其他构筑物所形成的街巷布局,经评估具有文物价值的,连同其环境,都应该加以妥善保护,形成广州近代史迹文物保护区”。
沙面南街16、18号:法国领事馆旧址
价值最高、最有特色
价值最高、最有特色的是建于清末的沙面南街16、18号——法国领事馆旧址。
据新快报记者检索文献,法国人是从1888年开始建设、经营沙面法租界,建法国领事馆及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广州分行。这处建筑最早是1890年的法国领事馆旧址,1915年法国人在其西侧另建新馆(即现沙面南街20号,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后改作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广州分行的附楼。《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也佐证沙面南街20号曾做过法国东方汇理银行。
汤国华教授介绍:“沙面南街16、18号是沙面早期殖民地式建筑,砖木钢结构。砖木钢结构因年代久远,很有研究价值。但这类建筑拆了很多,改了很多。所以剩下的一定要保护好。”
汤国华介绍,此楼曾经有信奉拜火教的外国人住过,有很多拜火教风格的装饰,在沙面用拜火教装修仅此一处。
据汤国华介绍,由于这栋建筑没有保护身份,租户在2010年对这栋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时,差点拆掉了这些罕见的壁炉、窗户,幸好被汤国华阻止并修复。
汤国华通过历史研究及考古勘察,对这处建筑进行原貌修复,把这处建筑立面从不当改造的马赛克恢复为黄色涂料。但遗憾的是,因为不是文物,未能按文物要求原状保护,后来立面又被改成白色涂料。
此楼目前空置,不对外开放。
据新快报记者检索文献,同样为领事馆旧址的还有沙面大街58号,是美国领事馆旧址,也曾作宝隆洋行旧址,目前一楼部分空间用作卖茶叶、玉器,二楼办公不对外。
沙面南街30号:
著名建筑师扩建外廊式住宅
沙面有不少晚清时期在广州执业的西方著名建筑师设计的精品,多数是洋行、俱乐部等公共建筑,已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有一处住宅却成了“遗珠”。
据新快报记者检索文献,沙面南街30号,是1905年治平洋行为一个印度人Nukha扩建的外廊式小楼。治平洋行是 20 世纪初活跃在广州的西方建筑师事务所,事务所的创始人是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Arthur W. Purnell)和美国土木工程师伯捷(Chales Paget),他们设计了众多沙面的重要建筑如瑞记洋行、粤海关俱乐部等,还有广州河南士敏土(今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纪念馆)等传世佳作。2010年迎亚运沙面建筑立面整饰修复工程期间,将外立面恢复为淡黄色涂料原貌,由于当时三楼业主不同意恢复三楼的外廊,故三楼立面没有用淡黄色,而是用白色涂料,以作区别,说明非原貌,是后人改建。
但因为不是文物,2019年沙面整治提升工程期间,此楼未能按文物要求原状保护,外立面包括三楼被重新统一改刷桔色涂料。整治工程相关负责人承认,整治后确实颜色比整治前深了,三楼的白色也被改成桔色。
近前仔细看,可看到二楼外廊天花上的木板木梁,汤国华认为,这应该是清末的建筑,因为是木结构。但可以发现,木板木梁已腐烂,有结构危险。除此,一楼拱券上的饰线也严重剥落,长满杂草。
汤国华说,要认定为文物,才能得到保护和修复。
与沙面南街30号毗邻的南街32号也是一栋外廊式洋楼,有研究者认为是精品级保护建筑。据汤国华介绍,此楼也是木结构,应为清末建筑。立面主色调为黄色,线脚白色。迎亚运沙面建筑立面整饰修复工程期间,按原立面色调修复。但与沙面南街30号一样,由于不是文物,2019年沙面整治提升工程期间,此楼未能按文物要求原状保护,外立面被改刷桔色涂料。
两栋楼目前空置,不对外开放。
3处清末住宅
最独特是沙面大街28号的屋顶
同属于清末的住宅,又未被认定为文物的,还有以下3处,都位于沙面的主街沙面大街显眼位置。
沙面大街28号,据新快报记者检索文献,此建筑初为住宅,它的独特之处是屋顶。
这栋建筑位于沙面主街的显眼位置,站在高处,可以看到它的坡屋顶,汤国华说,这是它最大的特点,它是两个斜坡顶,中间有个平台。
另一个特点是它有前院,在沙面,有前院的建筑比没有前院的早,隔壁的沙面大街26号的建筑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湾银行广州支行(日)旧址,这栋建筑没有前院,所以大街28号肯定比隔壁大街26号的年代还要早。
入内细看,楼内有拱券、柱式、铁艺窗、有透气孔的天花,保存之完好令人赞叹。汤国华说,沙面大街28号是砖木结构,保存原状较多,建议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像沙面大街28号这种早期带有院子的住宅还有沙面大街11、13号,据新快报记者检索文献,这两处建筑初为住宅。汤国华认为应该是清末的,因为带有前院,是砖木结构,但三楼则是后期加建的。
此外,新快报记者检索文献查到,沙面一街4、6、8号,沙面一街10、12、14号两栋建筑曾为印度人住宅。这两栋楼的几位住户也对新快报记者说,听人说,这两栋初时是印度人住宅。
根据汤国华的测绘和研究,这两栋楼都是砖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风格是早期现代主义,建造年代是20世纪初。
上述5处住宅目前仍为民居。
沙面北街5号
鲜为人知的工业遗产
鲜为人知的是,在沙面,除了领事馆、银行、洋行、教堂、住宅、公寓等建筑,还有工业遗产。
据新快报记者检索文献,沙面北街5号是广州气体厂的前身——法商于1938年创建的法商东方修焊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旧址,生产车间和生产设备非常简陋,只有一套“林德式”的11m³/时的制氧设备和100多个钢瓶,职工有8人,当年还未生产成品。
195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军管至1954年1月,后改名为“东方氧气厂”。1955年秋,“东方氧气厂”从沙面迁到工业大道北沙园。
汤国华认为评定沙面保护建筑,特别不要忽略典型民居、工厂,才有广泛的代表性。
此楼现作民居使用。
多处“国保”副楼
建议纳入文物本体保护
据汤国华介绍,其推荐的线索中有一些是已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附属建筑,汤国华建议在修订《广州沙面建筑群保护规划》时把这些附属建筑也纳入文物本体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大街14号露德天主教圣母堂(法,建于1892年)北面有两座副楼,东边一座黄色平屋顶的两层外廊式建筑,据汤国华研究,这是教堂的神父楼,西边一座桔色坡屋顶的两层楼为修女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一街3号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旧址的西侧是沙面大街19-29号,据新快报记者查阅文献,此建筑曾用作东方汇理银行职员公寓。目前此楼作民居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大街1号法军巡捕房旧址(建于1915年)后面有一栋建筑沙面大街1-1号,据汤国华研究曾是关押罪犯的临时监牢,近日汤国华入内细看,判断一二层的水泥柱是民国的。
汤国华认为,沙面大街1-1号与沙面大街1号是一个整体,应纳入文物本体保护。
经新快报记者推荐:
专家论证4处(5栋)建筑率先被纳入不可移动文物线索
今年5月,新快报记者依法向市文物局及12345热线推荐了9处沙面的建筑线索。今年6月11日,荔湾区文广旅体局组织了专家评估,专家意见是:
沙面大街14号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副楼(修女楼、神父楼)和围墙,沙面南街16、18号,沙面南街30号,沙面南街32号4处建筑可纳入不可移动文物线索。
6月17日,荔湾区文广旅体局向纳入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的4处建筑的安全直接责任单位发出《关于将沙面南街16、18号,沙面南街30号等建筑纳入我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的告知函》,自2024年6月17日起,将上述4处建筑作为文物普查对象进行预先保护。在未完成文物认定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迁移、拆除、破坏上述4处建筑及围墙,不得破坏周边历史风貌。涉及建筑及围墙本体修缮、装修装饰以及改建等工程应提出申请,并履行相关设计方案报批手续。
对于沙面大街1-1号、沙面大街11号、13号、沙面大街28号、沙面大街19-29 单号民居,应进一步查找建筑历史资料,再作考证,上述5处建筑纳入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待定。
参考文献
汪坦,(日)藤森照信,马秀之主编.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 广州篇.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汤国华,张国栋.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分级与保护分类的意见[J].南方建筑,1999,(04):16-18.
欧捷,罗林海. 广州沙面近代领事馆建筑[C].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311-331.
李传义. 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分类保护研究[C]. //2000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295-310.
汤国华著. 广州沙面近代建筑群 艺术·技术·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M]. 200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广州文史资料 第44辑 广州的洋行与租界.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12.
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合编. 广州文史 第61辑 广州老字号 下.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07.
李穗梅主编. 帕内建筑艺术与近代岭南社会.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04.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州市荔湾区档案馆编著.沙面[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
骆佳荣.广州近代建筑外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
推荐文物线索
联系方式
可在“新快报深读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私信或留言。
不可移动文物六大类:
文物是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六大类。﹝《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试行)》﹞
策划: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文僖
摄影:何姗 文僖 黎湛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