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宏桥
驻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工作队队员
派出单位:广州市委外办
2024年7月9日 星期二 晴
今天迳头镇天气晴朗,碧空万里,犹如三年前我刚到镇里的那天一样灿烂。我一打开办公电脑,就看到同事在工作群讨论《关于做好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第二批工作队选派轮换工作的通知》。一转眼,三年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到今天就结束了,三年在迳头镇开展帮扶工作的点点滴滴不断在我脑海中闪回。2021年的那个夏天,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推出“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式帮扶,8000多名干部积极响应号召赶赴粤东西北地区,我在26岁生日当天收到通知,被派往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开展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三年里,我和工作队其他同事一起用心用力用情开展帮扶工作,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众多美好的帮扶记忆。
那一年,我讲述了一个故事激励山区学子勇敢追梦。“获得此次佛冈县‘青话筒’演讲比赛决赛二等奖和最佳人气奖的就是2号选手......谢宏桥”随着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台下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听到结果,我喜极而泣。“谢宏桥通过讲述自己二十多年前作为一名‘受助者’,从一名湖南寒门子弟成长为广州市委外办工作人员,再主动请缨到迳头镇帮助别人这样一个励志感人的故事,表达了当代青年将自身理想同祖国发展紧密结合的正能量追求。”主持人朗读着颁奖词。
站在领奖台上,我在此感到庆幸,生在当今之中国,让我有机会从一名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见证者和受益人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助人者。
那一年,我怀着情怀用心服务粤北山区群众。帮扶期间,我积极地协调本单位领导到迳头镇开展调研,结合单位自身的优势特点,怀着“外事为民”情怀,因地制宜地在当地开展帮扶工作。一是做好新形势下华人华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宣传广东乡村振兴建设成就。2023年2月,广州市委外办副主任柳柳率工作组一行到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调研,英国、加拿大等国侨胞一行6人受邀一同前往。在调研后,加拿大华侨房军慷慨解囊,为迳头镇首个乡村振兴积分超市捐赠空调等物资。二是充分利用外事资源开展消费帮扶。连续三年邀请古巴、巴拿马、菲律宾、白俄罗斯等国驻广州领事馆官员到广博会迳头镇展位观展,品鉴购买当地优质农产品,助力当地农产品“出山入湾”,走向国际。
驻镇帮镇,爱农助农。我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到,迳头镇龙冈村五洞坑村民每年都需重新花一笔钱租挖土机挖土储水,用于灌溉下游约200亩水稻。村民们迫切希望村委能够出资修建五洞坑储水陂头挡土墙工程,然而龙冈村因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暂时无法支付这笔费用。随后,我发动全办党员干部踊跃捐款、筹集资金用于该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惠及该村500名村民约200亩水稻种植灌溉,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点赞认可。我积极开展“微心愿”认领活动,推动广州市委外办与迳头镇龙冈村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双方坚持联合开展多场党建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100多名困难村民急难愁盼和痛点难点问题。我积极开展消费助农活动,配合工作队各组团单位采购当地农产品累计超1000万元,为镇村集体经济增收累计约180万元。四是举办迳头镇首届“白鹭杯”广场舞大赛,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迳头白鹭”丝苗米的品牌影响力。
那一年,我用三项举措助力当地学校师生圆梦。一是支教助学,带出一个“冠军班”。我自2021年12月起,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利用个人晚修时间到迳头镇中心小学6(3)班开展英语课程支教活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辅导,在2022年7月份的小升初考试中,6(3)班英语科目平均成绩排全镇第一,比第二名高了近20分,充分体现了支教的成效。支教期间,我还组织本单位青年党员、团员在疫情期间远程认领该班级42名学生的“微心愿”,帮助山区学子实现愿望。
二是志愿服务,温暖了一批“守望者”。我在下村走访时调研发现,迳头镇青壮年家长大多数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多数是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存在许多局限性。为了打通保护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最后一公里”,我联合迳头镇团委牵头发起志愿服务项目——“春禾爱心课堂”。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各类课程500多期,覆盖学生2000多人次,并连续两年入选广东省“益苗计划”的资助和扶持。
三是物资捐赠,感动了一群“追梦人”。2022年12月,我协调本单位向迳头镇捐赠20台(套)电脑和一批课桌椅及英文原版书籍,用于改善迳头镇中心小学师生和“春禾爱心课堂”教学条件。2023年6月,我再次协调本单位向迳头镇捐赠一批办公设备,用于支持当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对此,迳头镇中心小学校长李伟心对我说道:“广州市委外办情系教育令我非常感动。我一定会教导学生记住这份深情厚谊,努力学习,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三年帮扶路,一生迳头情。工作队全体队员在后方组团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用力用心用情扎实走过三年帮扶迳头之路,将继续带着对迳头人民的深情厚谊支持当地发展。虽然我的三年驻镇扶村工作画上句号,但是还有千千万万的帮扶干部接续前行,奔赴南粤大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以“朝受令,夕饮冰”的责任感和“昼无为,夜难寐”的事业心在广袤的农村书写自己的驻村故事。
(本文校对:马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