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帮扶古水镇的三年里,我深刻感受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实践的重要意义,对派驻干部也是经风雨、受历练、长才干的难得机会。”日前,结合工作实际,佛山市顺德区驻肇庆市广宁县古水镇工作队(下称“工作队”)队长陈金虎在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工作队三年来的经验: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重点要从转思想、兴产业、聚人气等方面入手,精准、务实、高效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这样才能破解乡村振兴中出现的发展思路窄、发展后劲差、人气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转思想:
以新思路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马棚里跑不出千里马。”陈金虎表示,驻镇后工作队花了一个半月,完成了对古水镇15个村居的走访调研,深刻地认识到,帮镇扶村,首先要“帮”的,是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
为此,工作队加强党建引领,注重培育好党支部这个“火车头”,让“火车头”强劲有力,带动大家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为了帮助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成长,工作队搭建了“大良街道-古水镇”两地干部交流平台。依托平台,促进两地基层干部在政策研究理解、基层实践经验、岗位专业知识等方向加强交流,激发思路、开阔视野、创新方式、携手进步。
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帮扶,工作队也讲究方式,其中对有劳动能力者,坚持进行开发式帮扶,“鼓励用双手勤劳改变生活,坚决不靠发钱养人,不靠政策养懒汉”。
兴产业:
以新理念做好山水文章,驱动绿色发展
乡村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产业。因此坚持新发展理念,关键要做的就是因地制宜把产业做旺。
顺德经济发展迅速,连续12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首,还是世界美食之都。工作队把先发地区的先进发展思路和理念带到了古水,成为古水加快发展的“驱动力”。
新快报记者日前走访发现,古水镇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尤其是竹林茂密,发展文旅产业大有可为。这几年,结合古水镇的资源禀赋,借鉴顺德地区的发展经验,工作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在协助当地编制的《肇庆市广宁县古水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游山水竹乡,赏古水画廊”的形象定位,打造“一链九品美食厂,乡村旅游三景区”的乡村振兴总体格局。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古水镇大量竹子粗、深加工企业、作坊的出现,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深挖古水镇景美竹茂的优势,工作队积极推广新技术,鼓励发展深加工业,一二三产融合做优做大农业产业,同时农文旅结合,通过开辟精品徒步线路,打造厨艺比赛、名师学堂、美食推介节目的常驻地,建设竹子文化馆、竹子文化长廊、消费帮扶等加大帮扶力度,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
2021年9月25日,工作队进驻不久,就推动举行了以“动感古水·绿野广宁”为主题的2021首届广宁古水河徒步大会,吸引了千名徒友首行体验竹乡古水河郊野径,也让古水河成了广东的热门打卡地。
开发观光竹筏线路、打造农家乐餐厅、完成249间房屋外立面改造和70亩油菜花种植……今年春节期间,古水镇蒙坑村游客络绎不绝,成了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在工作队的推动下,今年1月,蒙坑文旅融合特色村项目启动,项目总投资达到506.9万元……
今年4月5日,在央视频道CCTV2《乡村振兴中国行》节目中,顺德村厨、大良美食旅游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罗智彬亮相。他的餐厅设有“大良街道帮扶古水镇农副产品展销点”,热销古水镇的蜂蜜、菌菇、茶叶、腐竹等农产品。在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古水镇的特色农副产品与佛山市场精准对接,两年多来,通过桥珠印象私房菜展销点的消费帮扶金额就已超过100万元。
工作队还大力推行农特产品“五统一”规划,即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推介、统一服务,借助公众号、知名电商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线上线下构建古水镇农产品营销渠道,结合“农户+合作社+电商+品牌”经营模式优化产业联结机制,真正做到联农带农。
陈金虎表示,当下古水需抓住大湾区重大发展机遇,更好地接受先发地区的辐射带动,努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本地的菜篮子、竹子艺术加工等产业发展起来,构建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
聚人气:
以新环境新业态拓宽“回村致富路”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人,因此必须解决好农村“人气”的问题。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来,工作队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攻克了农村道路建设、污水排放、公厕匮乏等主要短板,持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让乡亲们住得越来越舒心。
为了解决教育医疗的短板,工作队积极协调顺德与古水镇两地中小学结对,深度交流。同时动员爱心企业、个人为古水镇的学校捐赠教学用品。工作队积极鼓励顺德的医院和古水医疗机构结成医疗卫生联体,联合开展下乡义诊、人员进修培训、医务人员入驻等多种帮扶方式,努力实现乡村医疗振兴。教育和医疗两大群众期盼的民生问题的改善,大大增强了镇村的吸引力。
“乡村要聚人气,就必须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陈金虎说,在农村,一方面要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让农民实现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要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工“回村致富路”。
三年来,工作地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乡贤回归、乡村振兴”活动,从中发掘出创业成功人士、外出研学优秀青年、致富能手等新乡贤,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捐资助学等活动,尽力做到乡村振兴“众人拾柴火焰高”。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 飞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