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10日,中山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仪式暨广东“青年实干家计划”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怀士堂举行,本场活动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仪式八场省级示范活动之一。
据悉,目前,共有230多所省内外的高校、中职技工学校参与突击队行动,已线上配对12580支突击队,各学校正在陆续开展培训和出征仪式。今年暑期,将有超10万大中专学生奔赴全省县镇村开展定向服务,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发挥学科专长 在县镇村检验学习成果
在活动现场,来自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眼科中心的项目团队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调研方法。大屏幕上的每一行文字,都镌刻着他们在广袤县镇村土地上留下的坚实足迹与辛勤汗水。他们将课堂所学融入到县镇村的实践中,这些经历如今又化作了台上精彩的分享。
团省委推动各高校根据学校办学层次、专业特色和学生规模,组建4046支校级重点团队,每支队伍配备副高及以上层次指导老师,充分激发学科专业特长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更多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在县镇村也能够得到检验。团省委构建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一体化贯通的实践育人体系,前端建立“攀登计划”项目培育机制,中端开展“挑战杯”系列竞赛、各类科技学术活动,后端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完整工作闭环,着重引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县域转化孵化。
今年“攀登计划”省财政共投入2168万元,资助的956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全部转化为突击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省赛终审决赛共有391支队伍转化为突击队。这些队伍带“资”进组、融“技”下乡,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线上“校地通” 线下校地共建
“以前带学生下乡实践,总是不知道该去哪里开展活动,现在可以通过校地通小程序直接根据地方需求组建团队。”华南理工大学朱老师表示。
校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线上构建“校地通”平台,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校地双向奔赴,线下形成校地共建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和保障。
今年初,团省委推出“百千万校地通”小程序,进一步优化“镇村出题、高校揭榜、滚动推进、长期结对”的校地合作模式,打破校地之间的信息壁垒,打通校内校外两套组织体系,建立校地结对共建的实践育人平台和以县域为依托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转化平台。截至目前,平台上共有2.7万支注册突击队,有1673个镇街在平台发出服务需求,实现高校全覆盖、县区全覆盖。
突击队“朋友圈”扩列:博士百人团、省外名校、港澳学子齐加盟
今年起,团省委创新实施青年实干家计划·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专项行动,组织化选聘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县域基层兼职服务,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经筛选,当前已征集10个地市的240个岗位,包括党政机关的岗位和企业一线的岗位。“我们通过服务地方招才引智,引导大学生投身‘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实现促进青年成长和服务地方发展相统一。”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青年实干家计划的启动,受到了各地各高校的欢迎。东莞市首批设置超80个岗位,拟招募136名硕博士。深圳市联动5个试点区,开发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攻关、基层治理等领域实践岗位55个,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和深汕特别合作区为试点开展校地合作。中山大学动员15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下基层,3名博士生将任海珠区各职能部门局长助理。华南理工大学开展“笃行计划”,组织近170名研究生(含硕博)到广州、江门、揭阳等基层实习。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通讯员 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