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空谷之音——华嵒绘画艺术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二开幕,展至10月7日。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福建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君匋艺术院、客家族谱博物馆协办,展出8家单位近70件/套馆藏精品力作,珍贵文物占比达90%以上,各馆“家底”齐齐亮相,多件展品首次面向观众展出。这是广东地区首次系统性梳理和集中展示华嵒绘画的艺术个展,也是国内首次以华嵒绘画为主题的原作展览。展览设有“知人论世识华嵒”“落拓风雅见精神”“天真机趣悟画艺”“流风余韵传岭南”四部分。
华嵒(1682—1756),字德嵩,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新罗山人等,福建上杭人,一位诗、书、画兼善且富于创造性的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诗、书、画被誉为“三绝”。不遇于时的清贫生活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追求,他的绘画始于传统,又不止于传统。他跳脱出“四王”正统画派的影响,着眼于当时的社会需要,着眼于市井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传统绘画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华嵒文质兼善的画艺,为后世画坛树立了文人风雅的标杆。
他吸收诸家之长,取材广泛,花鸟、人物、山水各科兼善。以生趣取胜,注重精微细节描写,在技法上发展小写意,让人耳目一新。他勤于作画,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作品,分散收藏于国内外公藏单位和私人藏家的手中。
展品均具代表性,精品荟萃。辽宁省博物院藏《啖荔图卷》是华嵒存世不多的早期作品里的精品力作,反映了他早年深受南宋院体、明代浙派及陈洪绶画法的影响;福建博物院藏《雅集图》、天津博物馆藏《春夜宴桃李园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归庄图轴》等文学历史题材作品,叙事性强、布局严谨、笔法讲究,尺幅之大,可谓鸿篇巨制;小而精湛的《山水册页》《鸟虫走兽图册》用另一种轻松与谐趣的手法来处理日常主题,却重新捕捉到了南宋绘画的某些抒情本质;《松鹤图》《梧桐寿鸟图》《鹦鹉荔枝图》《葵花画眉图》等多件作品诠释了华嵒物趣与人意巧妙联结的花鸟画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此外,扬州画家金农、郑板桥、黄慎等画作,反映华嵒当时所处的画坛,画家们各擅胜场的现状,对华嵒风格形成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张四教缅怀老师华嵒所作的《新罗山人小像》,让我们目睹晚年贫困潦倒的华嵒的真实状态及师生二十年的交往与情谊;三件《金屋春深图》首次同台展出,是一场跨时空、跨地域的艺术交流与对话,是华嵒与岭南鉴藏家、书画家们的交集,是文化传承的特别案例。
赏识
清 华嵒 啖荔图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是华嵒早期的作品,图画庭园行乐之景。远天空濛,水域广袤,天水交融。近景高山耸立,上不见顶。一带清泉,淙淙流淌。坡岸大树三株,浓荫下一老者坐于榻上,右手持扇,身旁摆放荔枝一盘,古籍一摞,侍童伺候在侧。据题,此画为钱塘周念修所作,画面采用大量的斧劈皴法表现山石,可见华嵒早期深受南宋院体与明代浙派画法的影响。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粤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