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揭开纱布,19岁的丽丽(化名)慢慢地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姐姐焦急的神情和医护们期待的眼神,她小心翼翼地环顾四周,笑了起来:“我能看见了!”
据医生回忆,第一次见到丽丽时,她跟在姐姐身后,高高瘦瘦的,因为视力很差一直低着头。
“刚查出圆锥角膜时由于不了解,也没有引起重视,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要是能早点治,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看不见了。”丽丽姐姐满脸自责。
丽丽来自贵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目前正在读大一,家中有60多岁、务农为生的父母和一个在外打工的姐姐,是村里的低保户。约一年多前,在学校组织的体检中发现丽丽眼睛的角膜存在异常,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圆锥角膜”,这是她们一家第一次听说这个词。由于对这一眼病缺乏认知,加上当时视力还未受太大影响,彼时丽丽和家人都没有引起重视。又过了半年,视力快速下降,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在姐姐的陪伴下,从毕节到贵阳,贵州大大小小的医院几乎都留下过足迹,希望却越来越渺茫。在广州工作的表姐建议她们到广州这个医疗资源更好的城市求医,于是找到了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眼病科主任何曼莎。
此时丽丽视力已变得很差,左眼矫正视力0.6,而右眼仅为0.06,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影子。何曼莎检查后发现丽丽双眼“角膜中央向前凸起,厚度变薄,Munson征(+),Fleischer环(+),Vogt线(+)”,符合圆锥角膜的基本特征,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后,确定是“双眼圆锥角膜”。
何曼莎认为,丽丽左眼情况较好,可通过角膜胶原交联术延缓病情发展;右眼病情严重,拖延下去可能有破裂风险,需要进行角膜移植。丽丽家人有些犹豫:目前丽丽左眼视力还可以,此前一直在戴RGP(一款硬性隐形眼镜),能否不开展手术呢?
对此,何曼莎耐心地解释,RGP的作用是通过矫正不规则散光来提高视力,但无法阻止病情继续发展,而角膜胶原交联术是阻止圆锥角膜继续向外扩张的一种治疗方式,可以加固变薄角膜、阻止病变发展,避免发展到需要角膜移植的地步。丽丽一家最终决定手术。随后,何曼莎团队为丽丽顺利完成了“左眼角膜胶原交联术”,同时也通过爱尔瞳聚角膜捐献及移植预约系统进行了登记。“不到两个月,就告诉我们可以准备手术了。”姐姐说。
面对高昂的手术费用,丽丽一家觉得“近在眼前”的复明机会又像“远在天边”。何曼莎了解情况后主动向她们介绍了由爱眼公益基金发起的“你是我的眼——角膜盲症贫困患者公益救助”项目,以此减轻经济上的压力。闻言丽丽和姐姐都很欣喜,与父母商量后一致决定追逐最后的光明。
何曼莎与特聘专家周世有教授一起为丽丽完成了“右眼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手术非常顺利,左眼术后视力稳定在0.8。右眼角膜移植一个月后,丽丽在当地医院复查,恢复情况良好。何曼莎强调,圆锥角膜是一种常见的角膜病,多发于15-35岁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其发展就像吹气球一样,角膜逐渐扩张并且变薄,产生角膜高度不规则散光,进而影响视力,主要表现为视力进行性下降,因此常与近视、散光混淆,容易被忽略而导致漏诊,也有许多像丽丽这样发现得早却没有重视,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存在。因此近视度数进展加快、散光度数较大的青少年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一旦确诊要积极配合治疗。
圆锥角膜发病早期可以通过RGP来提升视觉质量,但无法阻止病情继续发展;进展期圆锥角膜需及时治疗,多数可通过角膜胶原交联术稳定病情,晚期圆锥角膜需角膜移植手术以控制病情,提升视力。
为帮助更多像丽丽这样的圆锥角膜患者重见光明,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和湖南爱眼公益基金会成立“圆锥角膜公益救助”项目,为需手术治疗圆锥角膜的低收入家庭患者提供公益援助,救助额度最高可达1万元/眼(根据实际情况与手术方式)。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陈倩茹 陈泽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