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省博物馆“皮影里的中国”展览说起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说的正是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7月17日至12月1日,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合办的“皮影里的中国”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专题展厅展出。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300件/套皮影及相关珍贵展品,是华南地区首次全面展示中国各地皮影的展览,多方位呈现了皮影戏“百地千戏”的特点。
“最早的动画片”,形成“百地千戏”景象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它是一种用光源照射兽皮或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将其投影到影窗上,伴随音乐和演唱来表演的戏剧形式,也被誉为“最早的动画片”。皮影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说唱千古历史人物;营造特色光影空间,在世界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章节:影迹寻踪、影戏连台、影窗背后、光影不息。第一章节“影迹寻踪”通过壁画、古籍、剪纸等勾勒中国皮影戏历史;以陕西、河北、四川、广东、湖北等地区的人物、道具等皮影组合共同构成了“百地千戏”的壮丽景象;还特别选取泰国皮影对比展示,展现亚洲皮影戏的特点。
陕西皮影清-民国·陕西·牛皮 陕西皮影是中国皮影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其皮影制作精美、演技巧妙、影调复杂、剧本高雅,堪称经典。无论生、旦、净、丑诸角,影人都有高额头,俗称“岩颅”,显得人物神气十足。近代陕西皮影流派众多,粗略言之,东路有碗碗腔皮影,南路有道情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北路有阿宫腔皮影。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假声唱法分“二音子”和再翻高形成的“尖音子”。
河北皮影·五峰会清-民国·河北·驴皮 河北皮影以冀东(唐山)皮影为代表,古称“滦州影”,以其高超的雕刻工艺、操纵艺术与演唱技巧闻名于世。影人造型简练,色彩绚丽。正面人物中的小生、小旦均为一种写意性的镂空脸,通天鼻、眉与眼成环状连结在一起,嘴部被简化成了一小段红线,下颌为直角。河北皮影有独特的演出方式“掐嗓”,即用手指压迫脖子来挤压“声带”发声,声音变得结实、明亮、穿透力强。《五峰会》是“滦州影”中最具艺术性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奸相沈恒威陷害忠良曹克让的故事。
广东皮影清-民国·广东·塑料/皮革 广东皮影以潮州皮影为代表,有纸影和皮影两类。纸影多用厚纸片雕成,皮影则有羊皮影与牛皮影。在潮汕地区,皮影戏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名字叫作“抽皮猴”。在潮剧《荔镜记》中,故事描述了主角陈三和富家小姐黄五娘在元宵灯会上的意外相遇,而五娘正被皮影戏迷住了心。这一画面不仅展示了古时潮汕民众对皮影戏的热爱与痴迷,更体现了皮影艺术在潮汕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陆丰皮影是潮州皮影的遗存。唱腔采用正字戏、白字戏曲牌,易语而歌,后融入陆丰渔歌、民间小调自成一格。陆丰皮影四肢比例与真人相仿,造型贴近生活,五官轮廓分明,与北方皮影有显著区别。
湖南纸影清-民国·湖南·纸/塑料 湖南是中国纸影戏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与北方皮影中常见的镂空造型有所不同,湖南纸影的影人并非完全镂空,而是在透光部位巧妙地夹入了一层透明纸,颜色更为鲜明,头部比例较大,人物面部和身体多采用独特的“五分脸”“七分身”造型手法。除纸影外,当地也流行皮影。
四川皮影·打虎收孝清-民国·四川成都·牛皮 四川皮影是中国南方地区皮影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享有南影“魁首”的美誉,主要采用黄牛皮雕绘而成,流行于川西、川北地区,以成都皮影最具特色与代表性。受川剧人物形象和蜀锦制作技艺的影响,成都皮影人物颜色古朴,衣服图案装饰精美。一般的皮影关节只有7-8个,但成都皮影有14个,人物动作看起来更精细、灵活。此景为《打虎收孝》,出自《残唐五代史演义》。晋王李克用(左)夜梦飞虎入帐,解梦为得虎将之兆。李克用出猎,在飞虎岗上,他亲眼看见安敬思(右)三拳打死猛虎,又试以诸般武艺,乃招其为子,收为十三太保,更名李存孝。
泰国皮影现代·泰国·牛皮 泰国皮影造型独特,颜色丰富又鲜艳。影偶可以用一根木棍操控,另有细绳拴在影件双手、肩膀、手肘、手腕等处,有时也包含腿和下巴。艺人举棍牵绳,就可以操纵自如。南德隆皮影以方言演唱,演出剧目有传统民间故事和一些关于社会时事的现代剧,其中以喜剧居多。
第二章节“影戏连台”以《三国演义·古城会》《西游记·龙宫借宝》《西厢记·花园相会》等经典剧目为载体,展示了皮影戏戏剧冲突的张力与艺术魅力。同时,通过天官赐福、刘海戏金蟾、魁星点斗等寓意吉祥的皮影及形态各异的神仙云朵子、神怪皮影,呈现中国人无穷的想象力,并表达了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热烈追求与无限期待。
展出粤博馆藏12件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
第三章节“影窗背后”通过展示皮影制作工具、乐器、剧本等揭开皮影戏后台的神秘面纱;结合清任薰绘拜月图轴、明仿唐月宫图铜镜等馆藏中秋时节特色展品,解析皮影戏的演出时间、地点选择以及表演流程等。
第四章节“光影不息”通过皮影戏唱片、动画片、创新的皮影造型与陶塑《魅影》等展品讲述20世纪以来皮影戏发展历程,以及呈现在非遗时代下皮影戏传承创新现状。
展览皮影突破了单一地域,汇集了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物、花卉、背景等各种造型。同时,展览选取粤博馆藏12件不同类型的珍贵文物,如清康熙青花“三顾茅庐”瓷板、清刘海戏金蟾摆件、清寿星公与鹿鹤童木雕等,对比同类故事皮影情节,丰富了展览视觉效果。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通讯员 粤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