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宝马汽车率先调整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策略,奥迪、奔驰等豪华品牌以及以上汽通用为代表的合资车企纷纷选择加入“退出价格战”行列。
自去年以来,汽车行业“价格战”就未真正消停过,众多车企接二连三选择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仅在2024年1月-5月已有约56款电动汽车降价,而2023年全年的降价车型累计为70款。
那么,为何部分车企会在“价格战”仍打得火热的当下选择退出?
或正如宝马中国回应媒体称,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告诉新快报记者,价格战虽能短期内提升销量,但长期而言,会损害品牌形象与价值,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特别是豪华品牌应该要更注重业务质量与品牌溢价能力,加之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也改变了市场格局,豪华品牌需维护其市场定位,避免被低端市场同化。
记者从上汽通用旗下别克及凯迪拉克品牌经销商了解到,目前这两大品牌亦有考虑优惠退坡。相关经销商称:“总部将逐步回收终端降价幅度,从8月份开始,品牌旗下车型降价幅度不会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大众、丰田、本田、沃尔沃等多个汽车品牌也被曝从7月起调整终端政策,降低终端优惠力度,或不再进一步降价。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底以来,宝马i3、i5等纯电动车型都有大幅优惠,其中宝马i3优惠后的裸车价低于20万元,宝马i5降价幅度也一度高达10万元,此前“宝马腰斩式大降价”话题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但宝马降价诚意再满都没有换来销量增长,宝马集团公布销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出现下滑,为37.59万辆(含MINI品牌),同比下滑4.2%。
而在宝马此番“退出价格战”后,也引发了“宝马涨价后来看车的人变多了” “多地宝马4S店被曝拒不交车”等各种市场现象。
“涨价可能引发‘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从而加速消费者购买决策。”詹军豪表示,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认可与追求。在经济学中,价格往往与品质、稀缺性等因素相关联。涨价可能让宝马车型在消费者心目中更具“奢侈感”和独特性,吸引更多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者前去咨询。
但与此同时,多地宝马4S店拒不交车事件、临时要求加价才能提车等情况的发生,对品牌形象亦造成了负面影响。詹军豪提到,这可能与经销商追求短期利益、内部管理不善或市场供需失衡有关。
尽管宝马中国回应称,已在内部进行了初步调查,涉及的案例均是个案,且每一个案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詹军豪认为,宝马中国在此事件中应发挥品牌监管与公关协调的作用,首先需对涉事经销商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其次,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声明,解释原因并承诺改进措施,以挽回消费者信任;最后,加强与经销商的沟通与培训,确保品牌策略与市场行为的一致性,维护品牌形象与长期利益。
■新快报记者 罗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