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传统房地产建筑行业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获得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房企正积极采取行动,通过绿色建筑项目减少碳足迹。在此过程中,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获得资本市场认可的钥匙。
典型房企正着力设定ESG目标,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更具韧性的回报。
广州有商业楼已实现零碳零能耗排放
中国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整体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40%,房地产企业碳排放具有价值链上下游碳排放占比最高,是各房企ESG报告中的重点披露部分。而绿色低碳建筑项目的蓬勃发展,也反映出房地产领域正日益重视ESG实践。
目前,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1.2%,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超300亿平方米。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对于“绿色建筑”,目前有包括LEED、WELLBREEAM、DGNB、LBC以及中国绿色三星建筑认证等知名认证体系,截至2023年,中国LEED认证的项目总数已超过7000个。在广州,太古汇二座办公楼今年拿下两项零碳零能耗双认证——LEED 零碳认证及 LEED 零能耗认证,成为全球第二座、内地第一座获此双认证殊荣的综合性办公楼。此外,广州开发区控股中心、广州国际金融中心、瑞银证券广州办公室等都获得了LEED最高级别铂金级认证;广州聚龙湾展示中心则成为中国首个SITES(可持续场地评价体系)铂金级认证的项目。
目前北上广深等地对部分大型公建已经提出碳排放限额的要求,国家强制性建筑设计规范也将碳排放纳入审核要求。德勤中国指出,长期来看,地产企业及开发建设项目的碳排放将逐步迎来强监管。“ 双碳”的要求未来将在生产建造、绿色材料、碳交易等方面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成本,故需要前置策划和铺排,获取更高的资本市场评级,并以此为基础积极获取绿色金融支持以及各级政府的绿色低碳补贴资金。
在绿色建筑实现方面,根据房企今年披露的数据,2023年,万科新增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面积1963.66万平方米,其中,满足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三星级、美国LEED认证的高等级绿色建筑标准项目面积1054.61万平方米。保利2023年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认证的建筑面积46.3万平方米,获得LEED金级认证32.3万平方米。2023年中海新增的绿色建筑认证建筑数量为67项,累计绿色建筑认证建筑数量为636项。龙湖集团截至2023年底,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共有581个,面积超1.3亿平方米。
部分典型房企明确ESG目标,提供可量化指标
目前,房地产市场正在从多个角度应对ESG问题:采取不同策略,寻求不同定位,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如何通过制定ESG目标,进一步提升ESG表现成为关注焦点。例如中海计划到2025年100%新开工项目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到2030年95%的新建写字楼和购物中心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认证,90%自持在运营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认证、95%写字楼项目客户开设低碳账户等。越秀地产公布了绿色金融的长期目标,到2030年达到至少50%债券及借款融资来自绿色金融。
德勤指出,目前已有一些市场出台规定要求企业设立ESG目标。例如,港交所对企业环境量化目标采取“不披露就解释”的披露要求,欧盟CSRD要求企业披露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进展等。与此同时,国际标准如 TCFD、ISSB等亦建议披露ESG目标,ESG监管与此类国际标准接轨的趋势逐步增强。有分析人士认为,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有明确的、可以量化的碳中和转型目标并有切实行动作为支撑的企业,会更加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青睐。
“绿债”助力房企拓宽融资渠道,ESG表现成关键因素
在“3060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逐步完善。而作为资金密集、产业链长的行业,房地产企业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也在增长迅速,成为房企融资的重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融资的竞争力。从房地产行业来看,虽然绿色债券的发行节奏也很迅速,但总量规模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2021年,中国房企发行绿债规模约为94.3亿元,相较2020年翻了三倍。截至2023年6月,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总额约3.2万亿元,但其中房地产行业绿债规模为697.5亿元,不足3%。
绿色转型时期所面临的融资难题,部分房企提供了成功案例。截至2023年底,太古地产约60%债券及借款融资来自绿色金融;恒隆地产按照《恒隆集团可持续金融框架》获得11笔绿色贷款和发行12批绿色债券,可持续金融占公司债项及可用信贷额度总额的 50%;2023年,越秀地产超过25%债券及借款融资来源于绿色金融,并且正朝着2024年将这一比例提升到35%的目标迈进。华润置地持续推进绿色融资,2023年新增ESG贷款99亿元。
绿债与ESG评级相挂钩,企业良好的ESG表现可以吸引更多优质投资者,开辟更广阔的融资渠道。有业内人士指出,发行绿色债券主要针对还是新建项目,是符合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降碳的建筑,绿色建筑、低碳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将“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绿色建筑”“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节能及绿色化改造”和“物流绿色仓储”等项目纳入其中,成为机构ESG评级、绿债评级的重要参考。根据《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可占项目总投资的80%。
此外,良好的ESG表现可能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从而可能获得更低的资本成本和更高的估值。被业内戏称为“第二份财报”的ESG,正成为相关投资和金融机构寻找具有可持续成长力投资标的重要指标,有资产管理公司更提出过具体的标准,“每家公司必须要有至少25%—50%的收入来源,跟可持续发展或者跟环境策略有关的业务才可纳入投资范畴。”
近期行业重点ESG事件
1 保利置业
保利东漖 N 上地块项目发生一起基坑坑内临时边坡土方坍塌滑移事故,造成 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368.8万元。
2 华润置地
时任华润置地中西部大区总经理陈刚于7月17日对女下属实施暴力伤害,女下属当天报警,警方随后将陈刚带走调查,其后被免职。
3 中建一局
深圳桥南新区276-4号装修工程工地内发生一起事故,造成1人死亡,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人民币210万元。
4 绿岸房地产
陆家嘴旗下的苏州绿岸房地产暴露环境风险被开逾540万元环保罚单,陆家嘴在今年1月10日披露的《行政处罚事先(听证)告知书》,称绿岸公司雷丁学校内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实验室,但绿岸公司提交备案的环境影响登记备案表中没有涉及实验室。
5 嘉泰富
芳村逸和商务中心违规收存商品房预售款,被责令改正违法行为,注销广州嘉泰富投资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资质。
6 远洋集团
远洋天骄花园、远洋天骄广场项目中存在未首先满足业主需要出售车位、车库的行为,被罚款45万元。
7 中建六局
安置房项目存在未按图纸施工,被罚款约120万元。
8 中建八局
4月1日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镇川桥路1089号实施擅自倾倒建筑垃圾,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罚款100万元。
9 绿地控股
被多名员工实名举报“强制集资”。
举报信称,绿地集团向员工提供借款,以持股平台格林兰合伙公司的名义向员工发放贷款,让员工加杠杆参与混改企业的持股。2023年初,绿地集团通知持股员工,可以按照3元/股的价格减持股份总数的10%,减持价款分三次支付。但直到2024年初,兑付再次中断。
10 恒大地产
因财务造假等违规行为被处以警告和高达41.75亿元的巨额罚款。作为恒大地产的时任董事长和实际控制人的许家印也被证监会处以4700万元的顶格罚款,并被永久禁止进入证券市场。
优秀案例
万科
持续推动绿色转型
新增42个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项目
万科在《2023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详细披露了公司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方面的理念、实践及成效。万科始终致力于成为城乡建设和生活的全方位服务商,通过巩固住宅开发和物业服务的核心业务优势,同时拓展租赁住宅、商业开发与运营、物流仓储等领域,积极响应“双碳”目标,推动绿色转型。
在环境方面,2023年集团所有新建项目100%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新增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面积1963.66万平方米。其中,满足高等级绿色建筑标准(含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三星级、美国LEED认证等)的项目面积1054.61万平方米。2023年新增25个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项目(含居住/公共/物流仓储),42个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项目(含居住/公共/物流仓储),5个LEED金级认证,1个LEED铂金级认证,逐步加强对高星级项目的标识认定。
在碳排放方面,万科通过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和微型电网技术,实现了建筑物在供暖、冷却、照明和电力等方面的能效提升,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2023年,万科数据中心持续实施ISO 14064-1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同比减少了1498.69吨的碳排放。此外,万科在商场屋面及停车场安装光伏发电设备,扩大绿色能源的应用比例。截至报告期末,已上线光伏发电项目22个,其中2023年新增10个项目,光伏发电超过1643.7万千瓦时。其中,大梅沙万科中心入选2023年城市绿色低碳场景示范基地,实现了建筑综合节能率提升至85%,建筑能耗下降60%,每年光伏发电量为78万度,绿电比达到85%,每年二氧化碳减排量超800吨。
绿色金融方面,万科于2021年制定了绿色融资框架,择机根据该框架发行绿色债券和贷款绿色融资工具。2023年,万科已累计发行三期总规模为人民币70亿元的绿色中期票据,用于改善运营环境绩效的现有和未来资产提供融资和再融资。
在社会方面,2023年组织第三方安全评估飞检,100%覆盖在建项目,已开展4次线上安全检查、2次线下安全检查,共评估2574个标段,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此外,自万科员工共济会成立以来,已有679名遭遇重大灾难性事件的会员获得了共济会援助,总计援助金额4693.3万元。2023年有181名会员获得援助,合计援助金额为920万元。
龙湖
ESG评级跃升至AA级,“绿色低碳”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
龙湖集团自2020年以来已连续发布了四份独立可持续发展报告。今年发布的《龙湖集团2023可持续发展报告》从合规经营、和谐社会、贴心服务、前瞻发展、健康职场、绿色环境六大维度,介绍了该公司在环境、社会及公司管治三大领域的理念、管理、行动和成效。
2023年,龙湖集团在MSCI ESG评级跃升两级至AA级,为内地房企的最高评级水平,并成为2023年内地首家实现评级跨越性提升两级的地产公司;首次被纳入“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全球房地产可持续性标准GRESB90分、绿色三星级认可,并获得GRESB公开披露(PublicDisclosure)评级最高水平A级。
龙湖集团提倡绿色低碳及健康的建筑理念,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设计、选材、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2023年,龙湖集团新建项目100%达到国家绿色建筑星级标准,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共有581个,面积超过1.3亿平方米。持续探索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的建造,积极研发并应用绿色建筑领域的各项技术,包括被动房技术、装配式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海绵城市技术等,并已广泛应用于龙湖集团旗下多个项目。以龙湖的被动房技术为例,龙湖在项目上应用高性能外保温体系、高性能被动式外窗、连续完整的气密层、活动外遮阳,并采用无热桥节点处理21技术,在满足夏季遮阳隔热的同时,满足冬季保暖的需求,降低对空调等设备的使用率。
绿色建筑以外,龙湖集团强化继续数智化转型,进行多维度节碳。集团在2023年全新打造的双碳智慧平台,从目标管理、能源采集分析管理、减碳技术实施管理等不同维度,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龙湖利用EMS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耗自动化监测与管理,通过智慧楼宇系统等技术在多个项目实现年均节能10%-30%。同时,加大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开发和应用,截至2023年底,已在5个商业项目屋面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年总发电量达100万kWh,并计划持续增加绿色电力采购量以降低碳排放。
在社会方面,2023年龙湖集团及创始人、龙湖公益基金会公益捐赠总金额近1亿元。截至2023年底,龙湖集团及创始人、龙湖公益基金会累计捐赠总额超19亿元。截至报告期末,龙湖集团拥有志愿者人数超过11000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45000小时。此外,2023年龙湖集团在全国56座城市的160余个项目,共计交付约14万套品质房源,其中约20%项目实现提前一个月以上交付,客户总体满意度超90%。
珠实地产
深耕岭南文化,以人为本“造好生活”
而作为扎根广州的本土头部国企开发商之一,珠实地产持续释放社会责任动能。在保交付的大命题下,形成了保障力、品质力、服务力“三力同驱”,建立起覆盖全周期的品控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从“建房子”到“造生活”的全维突破,形成适合珠实特点的保交付方法论。
在保障力上,珠实地产依托珠实集团城市建设运营全产业链优势,统筹调度多项目集中交付工作,聚合设计、建造、监理、装修、服务等全周期能力,从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入手,高标严控品质。在品质力上,珠实地产以全龄需求为导向,从建筑到社区营造地域特色,并以6S精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抓细节、增品质,精进质量管控,在建造过程中,大量使用装配式建筑,并利用施工层样板先行,在大面积施工前及时预警纠偏,降本增效提质。
而在服务力上,早在项目交付前5个月,就由客关、营销、片区等提前介入,统筹项目交付工作,量化阶段工作,及时预警纠偏,强化管控闭环,抓好交付风险预控。同时提前开展质量查验,与业主建立多渠道沟通机制及时收集和响应业主需求。除了“三人小组”外,珠实地产还利用移动验房系统、移动客服系统,做到“有问必答、立即响应、事事闭环”。
从“造好房子”到“造好生活”,“以人为本”正成为时代居住需求发展的关键词,珠实地产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文精神,从家宅、社区到城区,营造有文化厚度、有生活温度、有城市高度的生活场景。珠实地产立足城市价值空间构建者身份,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偏好特征,在“公馆、都会、花城、家园”四大产品系持续迭新,并在产品设计中融入在地元素,打造地域性特色,建立舒居范本。
珠实地产在设计中嵌入广州在地人文因子,在城投珠江·天河壹品、品实·云湖花城等实景样板间中,做深、做透空间、规划、功能,充分满足真实的居住需求。户型上,从LDK+X空间设计、收纳体系、方位朝向等方面推陈出新,让房子更好回归居住属性,充分承载三代同堂、四口之家等家庭结构,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珠实特有基因的产品。在社区内,塑造原生的文化气韵,精研建筑立面、楼型等,打造地域性特色,如在自然场景中融入岭南人文意趣,布局会客厅等,效法岭南园林精粹,升级多种布局,以宅园一体呈现在地人居智慧。
■新快报记者 何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