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外贸进出口由2015年1047亿元增长到2023年58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4%;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3项,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吸引世界500强企业105家投资项目520个,集聚总部企业220家;累计入驻港澳资企业2.6万家,实际利用港澳资509亿美元,成为全国港澳投资的首选地……记者从7月30日举行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九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九年来,广东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围绕投资、贸易、金融、粤港澳合作等领域开展制度创新近700项,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指标、制度创新稳居全国第一
“九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改革创新‘试验田’、对外开放‘新高地’。”广东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劲松表示。
广东自贸试验区经济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梯队。九年来,外贸进出口由2015年1047亿元增长到2023年58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4%。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39亿美元,年均增长近60亿美元。税收收入由2015年574亿元增长到2023年109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2万亿元,年均增量超1300亿元;带动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国内生产总值由2015年2244亿元增长到2023年5260亿元,增长超1倍。今年上半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实现实现进出口3335亿元,同比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以全省万分之六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7.6%的外贸进出口和1/4的实际外资。
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九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聚焦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粤港澳合作等领域,突破瓶颈、疏通堵点、激活全盘,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从“0到1”的制度创新、“从1到N”的辐射带动。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3项,占全国集中复制推广的25.75%,超过四分之一,在全省复制推广216项;发布制度创新案例301个,列入全国最佳实践案例8个,占全国的9.52%。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广东自贸试验区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制定出台6个方面20条重点措施,获准全国首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
营商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投资方面,正式实施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金融、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作出6项特别开放安排。横琴、南沙放宽市场准入措施落地生效,前海出台全国首部投资者保护条例。目前,区内实有企业超29万家,吸引世界500强企业105家投资项目520个,集聚总部企业220家。
贸易方面,全面推广“两段准入”“两步申报”,扩大进口“船边直提”、出口“抵港直装”,持续提升通关便利化服务。扩大“组合港”“一港通”改革,覆盖大湾区内地9市和湛江、汕头等地,开通64条航线,为企业节约物流等成本超2亿元。横琴正式实施分线管理,截至6月底免税进口主体达86家。新业态发展迅猛,截至6月底,累计融资租赁交付飞机286架和船舶141艘,国际分拨集拼进出口额突破2059亿元。
金融方面,横琴落地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首批10家银行开展试点工作;截至6月底,广东自贸试验区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结算量占全省1/3,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占全省1/6,累计办理自由贸易(FT)账户资金业务4.9万亿元。广州期货交易所工业硅、碳酸锂品种成交额超11万亿元,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累计大豆现货交易1107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自贸试验区在粤港澳合作方面成效显著。九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全力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扩大对港澳金融、法律、会计、工程、旅游、检测认证等服务业开放,落地全国首家港澳资独资或控股的银行、证券、基金机构,实现粤港澳跨境支付、跨境理财通、跨境保险、跨境住房按揭等创新措施。便利三地民生往来,港澳建筑师、工程师等24类专业人士备案即可执业,设立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20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创业团队2251家。累计入驻港澳资企业2.6万家,实际利用港澳资509亿美元,占广东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的九成以上,成为全国港澳投资的首选地。
南沙
上半年出口汽车超16.3万辆
南沙形成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海洋科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以及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了小马智行、云从科技等人工智能领先企业,建设万顷沙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园,集聚南砂晶圆、芯粤能、芯聚能等一批重点企业,首艘我国自主研制的大洋钻探船下水试航。
“南沙自贸片区挂牌9周年以来,积极推动贸易、航运、投资、金融、科技、粤港澳合作等各个领域改革创新,持续增强开放门户枢纽功能。不断强化国际贸易航运功能,汽车出海跑出‘加速度’。”广州市南沙区政协副主席、商务局局长谢晓晖表示,上半年南沙口岸出口汽车超过16.3万辆,同比增长48.5%。打造进口冷链商品通关绿色通道,提供审单、查验、检测、证书出具等通关全链条“一站式”服务,成为全国最大的榴莲、车厘子等水果进口口岸。
同时持续深化金融创新,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等创新业务,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累计交易金额超过360亿美元,累计开立FT账户数量超过8500户,办理FT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超过1.2万亿元。强化与港澳合作,创新成立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和粤澳发展促进会,集聚69家港澳及国际商协会组织。
前海蛇口
制度创新指数连续三年第一
“不久前,中山大学发布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前海蛇口片区连续三年名列第一。”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锦侠介绍,九年来,前海蛇口片区海关备案企业突破1万家,外贸进出口总值从712亿元上升至3524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税收收入从173.95亿元增长到688.58亿元,年均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从268.79亿元增长到823.58亿元,年均增长15%;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74.5亿美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密度、经济密度最高的代表性区域之一。
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于2022年12月落户前海,覆盖元器件产品型号超2万个,订单近9万。截至目前交易规模累计达963.34亿元,集聚行业上下游企业2800家,2024年上半年累计实现交易额413.57亿元,同比增长68.3%。
横琴
分线管理通行平稳有序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统计局局长李国辉表示,今年3月1日,横琴正式实施分线管理,政策实施以来,人、车、货物通行平稳有序。经“一线”横琴口岸从澳门进入横琴合作区的货物免保税政策得到进一步拓展,免税进口主体进一步扩大,不予免税商品清单大幅缩减;横琴企业生产的含进口料件在合作区加工增值达到或超过30%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
人员往来方面,琴澳旅游团“团进团出”、澳门居民便利携带动植物产品进入合作区等一批促进人员往来的政策落地。货物通关方面,横琴口岸客货车“联合一站式”查验正式启用,平均2分钟即可完成查验。符合相关规定的物品可经“一线”免税进入合作区,并可在合作区内正常消费使用。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陆妍思 通讯员 粤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