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刚过去的7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深信院”)“潮韵不息”实践团出发前往汕头市龙湖区,以“以非语言符号助力潮汕文化振兴”为目的开展了为期7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通过构建“文化+数字”资源数据库平台,创新“文化+文创”传承模式,挖掘与保护潮汕文化,为潮汕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同时提供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实践范例与理论支持,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中,团队基于前期调研基础,与龙湖区新溪街道成功对接,新溪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谢丽及团委相关工作人员与实践团成员进行座谈交流,希望实践团深入挖掘新溪历史,聚焦文化宣传。
潮艺流转:体验瓦片画与陶印艺术
潮汕瓦片画作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不仅是一种实用古建材料与工艺美术的有机融合,且承载着潮汕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在当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实践团走进汕头市龙湖区文化馆,来到了摆满瓦片画的潮汕老厝,聆听非遗文化瓦片画传承人陈思华老师讲述他与瓦片画的故事。独具匠心、内容多彩的瓦片画艺术,让大家看到了瓦片上的艺术。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实践团成员触碰到不同尺寸的瓦片,仿佛回到小时候住过的瓦片房,透过朴质的瓦片了解潮汕传统建筑的历史。
潮汕话,是现今中国方言中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潮汕话”跟篆刻艺术会擦出什么火花呢?队员们随后到十一合村拜访艺术家吴至录,吴老师是擅长诗书画印的艺术家。访谈中,实践团了解了吴老师与陶印艺术结缘的故事,以及他在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中的坚持和努力。他将潮汕方言融入篆刻,“老爷保佑”“家己人”这些朗朗上口的方言也是他的创作内容。二十几年醉心篆刻艺术,又通过陶印这一媒介传承潮汕特色文化,吴老师对艺术的热爱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深深打动了每一位队员。
队员们在吴老师的指导下,体验了刻陶印的过程。“每一次刻刀与泥土的碰撞,都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陶印上的每道刻痕,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敬仰,也是对这次文化体验的珍重。
潮韵流芳:文创IP、新媒体助力潮剧传播
潮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其历史文化资料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实践团满怀期待来到广东潮剧院和潮剧艺术博物馆,观摩了一场青年潮剧演员充满活力的彩排。实践团与广东潮剧团青年演员林嘉阳一起探讨年轻一代人对潮剧的看法以及打开潮剧的新方式。对实践团通过文创IP、互联网传播潮剧的方式,林嘉阳非常认可,他说,“潮剧作为联系海内外潮人的重要纽带,一直深受观众喜爱,目前剧团在潮剧题材、剧本、服装、舞台灯光等一直坚持改革创新,希望年轻一代观众能体会潮剧的魅力。”
潮剧中华丽的服饰和精致的盔头,是潮剧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团对潮剧盔头亦颇感兴趣,队员们走进潮剧制造技艺传承人李燕珠老师的工作室。通过访谈,实践团队员对潮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潮剧盔头不仅是演员身份的象征,更是潮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燕珠是潮剧演员出身,对盔头工艺制作近乎痴迷,她技术娴熟精湛,从不偷工减料,多年来对盔头工艺不断改良。“目前很难找到真正热爱这门手艺的人,我希望能把做盔头手艺传给更多人。”采访中,实践团队员戴上了精美的潮剧盔头,体验了戏剧演员的风采。
据了解,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深信院“潮韵不息”实践团除走访潮汕民俗文化传承人工作室外,还到侨批文物馆、潮汕华侨历史博物馆、东湖村、陈慈黉故居等地开展调研,多方面了解潮汕文化,为后续工作储备资料和数据。通过实地调研,队员们感受到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了对潮汕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通讯员 潘清华 陈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