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用真实成长故事告诉你如何通过受教育来“悦己”及“越己”
学生学习成绩好是不是因为基因好?本期给心事咨询室来信的是一名教师,TA将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化成一句话来提问。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负责人袁杰老师在回信中,分享了其作为来自农村的孩子,如何通过“受教育”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悦己”爱自己并获得力量去“爱他人”,“越己”去帮助他人的成长故事。他以其个人真实的成长经历来回应来信者的问题,回答关于“教育是什么?教育与家庭和教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的本质问题。
来信
袁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教师,我一直在想,学生学习成绩好是不是因为基因好?
回信
亲爱的老师,
你好!
同为老师,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也感谢你的信任,把你“一直在想”但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化成一句话告诉我。“学生学习成绩好是不是因为基因好?”一位老师愿思考大问题非常重要。你在追问振聋发聩的本质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与家庭和教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我个人的成长,我分享一下来自农村的孩子如何“受教育”,成为大学老师和持续助人的心理咨询师。
家庭星座理论
1986年冬天,我生于湖北省黄梅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听说父亲曾是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但父亲至今都未提过。我家三兄弟,我哥大我一岁,我弟小我两岁。虽然父亲是六个兄弟姐妹(大伯夭折了)中读书最多的,但他对三个儿子的期望并不高,可以说很平常心,不像他一样做贫穷的农民就行。除了父亲是农民,叔叔和四个姑姑都做生意。我哥学习不太好,没有读高中,一番辗转后跟着叔叔在老家做蔬菜批发生意。我弟的学业介于大哥和我之间,他考上了一所一本以下的普通大学,一番辗转后目前在外地开店做生意。我拿到了博士学位,老话说的读书读到头了,现在在广州一所大学任教。
多年后,我知道心理学中的“家庭星座理论”可以解释我们三兄弟的学业差异。我哥成绩不太好,但做事吃饭速度快。为了得到父母赞扬,我在吃饭上无法超过我哥,潜意识里我就在学习上发力,性子慢但心细。我弟另辟蹊径,从小就喜欢跟同学来往,弟媳和一些生意伙伴都是他当年的同学。出生顺序有先后,扬长避短地差异化发展,这就是“家庭星座理论”。
冬日之日
家境贫寒让年龄大起来的我比较自卑,怕被人瞧不起。有一次,同学路过我家,我家是乌瓦土砖房,隔壁叔叔家盖了三层楼房,我对同学指着叔叔家说是我家。但是,说到童年,我最早的记忆也是在这乌瓦土砖房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和露易丝·海都将最早的童年记忆视为人生的基调。当时我三四岁的样子,大年初一穿着厚棉袄一个人站在堂屋里,手上拿着母亲刚给的两毛钱压岁钱,母亲在一墙之隔的厨房里忙得热气腾腾,一束阳光穿门而入照在我身上。母亲怕我冷,让我站在堂屋里晒冬日的太阳,我身上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难怪这段记忆定格在了我脑海里,成了我人生永恒的亮色。最近我了解到《左传》记载有人评价晋国赵氏宗主赵衰赵盾父子,父子俩功劳都很大,赵衰是“冬日之日”,但赵盾是“夏日之日”。我在一次课上突然意识到自己为何性格很温和,原来我最早的童年记忆中就沐浴着母亲和自然的“冬日之日”。我还曾在课上问过一位女老师最早的童年记忆,她说最早的童年记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问窗帘是什么颜色?所有小朋友都回答“绿色”,只有她回答“墨绿色”。最终老师表扬了她,说她的答案是最准确的。我追问这位女老师教什么科目?她说她教美术。
现在回头看,估计是有了“冬日之日”的亮色打底,虽然我童年比较自卑,但是不少负面的经历要么被淡忘,要么就被转化了。小时候我曾差点在河里溺水,溺水是不少人最早的童年记忆,不过并没有给我造成心理创伤。小时候家里没有书,偶尔看到一些连环画就被我珍藏在属于我的一格抽屉里,书籍的匮乏让我更加渴望读书。记得小学时有一回我发烧得很厉害,我依然让母亲把我背去上学。平日我都是走乡间小路去上学,上的正是当年父亲执教过的学校。在小学里语文老师请我帮忙批改过学生作业,语文老师给予我的信任跟今天我语文不错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在奥数竞赛上我也体验过失败,也曾在课上被老师打过耳光。
看山是山
母亲给我的是“冬日之日”的温暖,但父亲给予我的更多是自卑。有一回跟着父亲天还没亮就去街上卖西瓜。有的顾客比较挑剔,父亲就会拿刀在西瓜上切一个小的倒金字塔,塔尖可以看出西瓜的熟度。一个顾客看到红红的塔尖依然不满意,蛮横地说瓜不熟不买了。为了自证,也为了发泄,父亲一下把瓜摔在地上,鲜红色像颜料一样炸开。在这红色里,我感受到了屈辱、贫穷和自卑。
我的青少年时期是由母亲明亮的底色和来自父亲的红色的自卑所描绘的。这个成长阶段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看山是山”来形容,我渴望从父亲这座山获得力量,但父亲自身都缺乏力量。于是,我继续向外寻找“山外山”。说是“看山”,其实如王国维所说,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看到的是自身自卑的红色,是在躁动地“曰己”。在西方文化中,可以用“生活在别处”来形容,这是米兰·昆德拉一本小说的名字,也是我高中时参加作文比赛的一篇作文的标题。另一篇参赛作文是仿照三毛《给一个不快乐的女孩的回信》,给远在深圳的辍学同学写的一封信。高中时我很喜欢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从小说中我看到了自己。虽然高中搬入了清华设计的新校园,但是我更喜欢留待未来建体育馆的一片荒地,我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也读到过这种内心的荒芜。
当我向外界寻求力量时,就难免在意外界的眼光。在之前的回信中,我提过曾在初中时被人推到学校广播台念一段稿子,太害怕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最终落荒而逃。在多年后我提出的“爱的三步曲”理论中,此时处于爱的第一步,缺爱同时向外界索取爱。
看山不是山
可能是“冬日之日”的内在力量使然,大学时我想继续加入广播台,但过了面试却没过试用期。后来在一场辩论赛后,我继续当众提问,却语无伦次。毕业前夕在一场演讲现场,我再一次当众提问,终于成功地把问题提清楚了。此时,对于外界的山,我“看山不是山”。因为我从向外看转回自身,一点点建造自己的山,回到自身近处的生活。我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一步步行动,同时接纳和认可自己,这个阶段可以用“悦己”形容,处于“爱的三步曲”中第二步的自爱。最近,我惊喜地发现,神秀在我家乡黄梅五祖寺写下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正是珍视自己、爱自己。
看山还是山
在大学里我持续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喜欢心理学,于是坚定地跨专业考心理学研究生。我没有考上北大的硕士,但三年后我考上清华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前一年我转念一想,想在毕业前换一种活法,放下自我转身去拥抱真实的世界和他人。此时,我自身成为了一座山,终于可以“看山还是山”,进入“爱的三步曲”中第三步的“爱他人”,“越己”去帮助他人。此后,我遇见了爱情,与父亲达成了和解,还不求而得地打开了家乡黄梅禅的哲学。六祖惠能在五祖寺写下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可以形容这一阶段,无论别处和近处,处处好生活,何处惹尘埃。
与我同年的美国历史学家塔拉·韦斯特弗写了一本影响巨大的自传,中文译名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英文名是《Educated》,直译便是“受教育”。
祝心中有爱!
袁杰老师
2024年8月12日
于维也纳弗洛伊德博物馆
主办单位:广东新快报社
协办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团队
广东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总队
承办单位:新快报教育研究院
来信参与方式:
1 点击以下链接:
https://act.xkb.com.cn/s/F6IR2NOr
2 邮箱:
xkjy202208@163.com
3 扫码参加:
■策划:林波
■统筹:王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