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8月17日下午,“须听城市有山林”——葛亮《灵隐》新书南方分享会在2024南国书香节举办。葛亮与作家蔡崇达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文学对谈。本书通过一父一女人生遭际的镜像对位,表达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会经历无数次的坍塌与重建,重要的是心底仍能保留一方净土,可停驻,可灵隐。
葛亮表示,这是继《北鸢》《朱雀》《燕食记》之后,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写作系列——“新南方图志”。与此前的作品形成对照,新的系列更加关注人的命运本身。“我想呈现人物的心灵史,对我来说,这也是塑造历史的一种方式。”
“葛亮作品的外壳经常带有一种巨大时代的悲伤感,在悲伤感的迷雾中看到人隐隐绰绰的样子。”蔡崇达表示,葛亮的新作《灵隐》让他有惊喜感,从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体叙事,“这一次他让一个又一个人从隐隐绰绰中走了出来,让读者通过一个个人读到大时代的变化、冲突、动荡。这是一本举重若轻的书,充满了浑厚的力量感。我特别期待也特别好奇,葛亮的下一部作品长什么样。”
“在这个小说中,我更关注人的内心博弈。”葛亮回应,《灵隐》的故事是取材于社会案件,人物都有原型,他花了很长的时间进行梳理和沉淀。他进而谈到虚构与非虚构写作之间的关系,“写一个小说作品,需要强大的想象力,但非虚构的意义在于能够与读者保持更直接的共情。”葛亮表示,他不仅是一位小说创作者,也是大学的研究者,接下来的写作可能会做田野调查、案头资料的整理与大量的人物访谈。“从人的角度出发写作,直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的力量是原生的、粗犷的、不加雕琢的。”葛亮透露,接下里作品的创作可能会以接近非虚构的形式展开。
“不辞长作岭南人。”葛亮表示,虽然他是一个天然的南京人,但文学创作始于香港,如今生活在岭南、大湾区。从江南到岭南,环境迥异,葛亮的体会与感受大为不同,他直言道,“岭南是我写作的福地,气韵与江南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之处。这对于小说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实习生 李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