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从福堂高速出口驶出,原本光秃秃的道路两旁种上了绿化树木,原本参差不齐的街道房屋外立面整齐规划,乱糟糟的“三线”整治下地,集市乱摆乱放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围绕镇域资源优势,清远连山福堂镇党委书记黄辉贯彻运用“十个思考”工作方法,把聚焦主责主业思考的成果运用到“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创建工作中,推动福堂镇建设好、发展好。
因地制宜,推进美丽圩镇风貌建设
“十个思考”是清远按照“市委出题、基层答题、群众评题”的思路提出的创新做法,包括思考如何发挥头雁效应,带动党员群众投身干事创业等十方面内容,旨在推动基层党组织书记勤思常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群众工作、防范化解风险。
从最初圩镇道路黑底化、到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再到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对于本地人来说,十多年“脏乱差”的圩镇终于迎来了改变。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黄辉以“十个思考”为行动导向,有序开展“七个一”建设。
一大早,福堂镇政府第一、第二党支部党员带领志愿者到圩镇主干道房屋、商铺开展外立面改造宣传动员工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
“我的房屋刚建好,瓷砖和商铺的牌匾框架还没有开始,因为外立面改造提升的利好政策,建好后可以让房屋看起来更美观了。”一名圩镇群众说。福堂镇充分整合美丽乡村风貌带、少数民族资金等资源,大力开展主干道两旁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工作,在党员、商铺经营者、志愿者的相互配合以及努力下,共有283栋商铺、房屋主动配合做好外立面改造提升工作,目前已完成188栋改造提升。
“每逢2、5、8圩日都有一大波美食爱好者来到这里品尝福堂鸭、大汤糍等美食。但是原来的街边却存在乱摆乱放、垃圾乱扔乱丢等现象。”当地干部群众告诉新快报记者。为了整治圩镇环境乱象,福堂镇党委将圩镇分成九大整治责任片区,镇村党员干部、志愿者不定期到各自片区开展环境卫生清理,商铺主动落实“三包”责任制。每逢圩日,镇综合执法大队上街重点开展市场专项整治乱摆乱卖、违规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在开展三轮圩镇“六乱”整治后,圩镇主街整治效果明显。
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种上了绿化树,河流沿岸有优美的绿化带,一株株果树苗在小菜园、小果园里“安家落户”……今年以来,福堂镇发动党员干部、乡贤、企业等参与乡村绿化,投入近70万元,在村庄“四旁五边”种植8600余株苗木,其中在圩镇种植竹柏等60余株,进一步提升了绿化美化水平。
彰文兴旅,突出民族特色文旅品牌
2024年,福堂镇被列入“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培育创建名单。作为“一线施工队长”,黄辉结合“十个思考”工作思路,抓好福堂镇文化旅游特色镇的发展定位,在非遗壮锦“特色”上下功夫,为文化旅游发展注入活力。
走进壮瑶风采非遗工坊,“95后”连山壮锦织造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社长冀麒宇正领着织娘们迎接从香港、台湾远道而来的客人……
2021年,壮瑶风采的发展才步入发展期,通过壮锦服饰改良、纹样库IP授权以及壮锦元素注入家具家纺等方式,实现了200余万元的年产值。在镇党委的引导下,冀麒宇通过整合闲置宅基地建成三幢制作、展示壮瑶锦绣的大楼,并吸引村民以资金、闲置宅基地、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推动壮瑶风采2023年文创产品产量增至30余万件,产值跃升至1000余万元。非遗融入和推动“百千万工程”,进一步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福堂镇境内共有德建、天鹅湖两大中型水库,其中以天鹅湖湖心岛为一大特色。如何在保持生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对此黄辉深入镇村走访群众倾听意见和建议,一方面做好天鹅湖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与广西南乡镇党委签订党建联建共建协议,以福堂镇永丰村、新联村、新溪村以及广西南乡镇四个基地为试点,建立“粤桂省际共建林下示范经济基地”,通过支持乡村振兴帮扶资金30万元,在500亩林地种植草珊瑚53.6万株,发展生态产业带动100人以上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多点开花,做好农业产业发展文章
福堂镇以林业、水稻种植等生态特色农业为主,素有“生姜之乡”美誉之称。黄辉强化“十个思考”思路运用,努力引进公司、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在引进公司方面,镇党委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整合读楼村下辖小拨村30多亩“冬闲田”,引入清远福水泉农业有限公司到小拨村落地投资,成立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由小拨村粤鑫种养合作社负责管理,读楼村党员、小拨村村民唐振声负责羊肚菌高经济作物农产品种植,带领读楼村增收致富,形成了“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合作模式。羊肚菌产业2024年亩产量700至800斤,总产值约300万元。另外整合出租小拨村170亩土地,由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运转,主要发展玉米和水稻智慧种植,带动村民就业有机会,致富有奔头。
党建强,人心齐,产业兴。永丰村党总支书覃忠仕整合土地资源,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稻鳝共养实现“一田双收”;梅洞村致富带头人杨万清帮助农户销售大肉姜、红薯干,增加村民收入……镇党委充分利用1500平方米国有闲置土地改造成乡村振兴综合馆,划分区域建设直播中心、乡村振兴展览中心、微型博物馆,展示原生态色彩的产品,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带火“土特产”,精准助农增收。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蒋小榕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