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推动凤岭村“稻虾共作”产业项目扩容增产,为悦一村蔬菜基地申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谋划打造白渡镇蔬菜产业品牌,关注悦来村“稻蛙共作”基地发展……7月下旬,由广州市荔湾区站前街道办牵头,荔湾区农业农村局和荔湾区东漖街道办组成的第二批驻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简称“工作队”)进驻后,深入走访多方调研,边摸情况边谋思路,迅速为第二轮帮扶工作打开了思路。
“我们将以第一批工作队引进的优质产业稻虾共作、蔬菜基地为两大抓手,推进‘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和社会力量帮扶,推动白渡镇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工作队队长郭初强说。
全面走访重点调研
抓住产业“牛鼻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7月下旬进驻以来,工作队在熟悉第一批工作队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开展情况、典型经验和创新性做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全面调研工作。工作队全体队员深入乡村一线,与村干部座谈,与村民交谈,了解村委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低收入群体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思路、民生设施建设需求、乡村治理困难等基本情况,力求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精准开展帮扶工作打好基础。“只有通过走访调研全面摸清情况,才能根据白渡镇的发展规划,谋划下一步的帮扶工作。”郭初强说。
截至8月29日,工作队已经走访全镇25个村居中的20个,并对凤岭村的“稻虾共作”产业项目、悦一村的蔬菜基地、悦来村的“稻蛙共作”基地等产业项目进行了详细调研。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郭初强强调,“稻虾共作是第一批工作队留下的优质产业项目,产业前景也十分广阔,我们要把它做大做强;蔬菜基地项目不仅能解决撂荒地,联农带农效果也很明显,接下来要走品牌化发展路线,做成白渡镇的特色产业。”
为了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访中,工作队对各村低收入群体情况也十分关注。“特别要关注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学问题,还有因病导致的家庭经济困难。”郭初强表示,工作队将在政策和后方单位的支持下,利用好社会爱心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帮扶,守牢白渡镇防返贫工作底线。
做强“稻虾共作”
打造产业新引擎
8月16日到18日,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在宋湘广场举办2024助力“百千万工程”赴圩节,“虾稻共作”产业项目的摊位前,比人还高的巨型稻、比手更大的蓝龙虾十分吸睛。
“稻虾共作”是第一批驻白渡镇工作队挖掘本地优势和特色,极力引进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项目在正常养殖澳洲淡水虾蓝龙虾的基础上,根据蓝龙虾的成长属性及生长周期,匹配两米高秆水稻特有品种,以数字智慧农业的科技管理理念,实现“稻虾共作”。与一般水稻种植相比,这种“稻虾共作”亩产蓝龙虾500斤、水稻1100多斤,可增加亩产值1万多元,按照一年两季来算,一亩水田的年产值可增收2万多元。项目不仅提高了农业附加值,联农带农效应也让凤岭村直接受益。“目前基地在我们村租地125亩,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四五万元,农忙时有20多人帮工。”凤岭村党支部书记刘绍南说。
“蓝龙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很受市场欢迎,产品供不应求。”负责该项目的广东亚洲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奕龙向新快报记者介绍,目前基地面积125亩,在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的支持下,正在周边村流转土地,计划今年扩大到至少200亩。“我们首创了‘苗区+沟塘+稻田’的‘数字化接力’模式,希望继续扩大规模,实现‘稻虾共作’的数字化、规模化发展。”
郭初强透露,前些年小龙虾火遍全国,近两年开始式微,蓝龙虾有望逐步占领这部分市场,因此工作队对项目前景十分乐观,也将全力配合镇村和企业,推动项目做大做强。
打造蔬菜品牌
推动产业多元发展
位于悦一村的蔬菜基地也是工作队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该蔬菜基地采用村里流转土地,企业承包种植的模式,不仅解决了撂荒地难题,还促进了村集体增收,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如今,基地已经从最初悦一村的100多亩扩大到近400亩,覆盖范围也从悦一村辐射到沙坪村、瓜洲村及创乐村等村。
炎热的夏日上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蔬菜基地里仍有工人在忙着摘菜。据介绍,工人工资按件计算,手快又勤快的,每月工资可高达七八千元,因此积极性特别高。
“蔬菜基地这种模式特别好,我们正在其他村做工作,计划流转更多土地,引进公司扩大蔬菜基地规模,同时计划打造白渡镇蔬菜品牌,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强村富民的大产业。”郭初强说。此外,工作队正帮助悦一村蔬菜基地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推动白渡镇蔬菜“出山入湾”,建立更稳定的销路,走向更大的市场。
稻虾共作、蔬菜基地发展壮大的同时,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显现,今年白渡镇又增加新产业——稻蛙共养。来到梅州市顺蛙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顺蛙公司”)位于悦来村的稻蛙养殖基地,老远就能听到一声声蛙鸣响个不停,十多个池塘连成一片,有的池内是小蝌蚪,有的池内是小蛙苗。
顺蛙公司总经理邓明华介绍,悦来村基地面积120亩,可亩产蛙苗3000斤,水稻800斤,蛙苗按照20元一斤的价格算,亩产值可超过6万元。联农带农方面,目前基地有固定工人14人,每天工资160元,临时工多的时候有三四十人。他透露,公司目前在白渡镇有三个场地,建桥村50多亩基地正在建,凤岭村50亩的基地下一步也要开工。
工作队表示,接下来将积极推动已有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同时立足特色资源,利用好后方单位资源,积极落实“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并广泛联系社会帮扶力量,为白渡镇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新活力。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摄影:新快报记者 邓迪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