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广州大学城一二期的金光东隧道即将开通、大学城东西庄地块对标世界水准,设计方案已经出炉……广州大学城,这座承载着青春与梦想的“城”,经过20年发展和建设,成为一座创新城、科技城、产业城,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随着未来规划的逐步实施,广州大学城将发挥“智核”作用,为广州及粤港澳大湾区注入澎湃动能。
科教之城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生态人文环境
“大学城的变化太大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林道谧由衷感叹,她于2005年入读中山大学,在广州大学城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见证着广州大学城从“荒凉”到繁荣,这片知识沃土哺育着一届届大学生。
20年来,广州大学城从一期进驻10所学校、到二期增加2所学校,目前共有12所高校,累计培养了超过80万的毕业生。这座城平均年龄约22.5岁,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广州大学城作为一座科教之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摇篮”,其生态环境逐渐提升、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为莘莘学子学海攀登提供坚实的保障。
“大学城是2004年启用的,我是第二届学生。刚入学时,大学城的树很少,夏天很晒,交通也不是特别方便,地铁也还没开通,各方面设施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林道谧说,她很羡慕现在大学城的大学生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学城绿树成荫,地铁有4号线和7号线两条线路,中心湖的环境宜人,学校里多了很多大楼,宿舍也装上电梯和空调,环境的变化是巨大的。”
据了解,广州大学城拥有公共绿地555万平方米,保留11处原始生态林。大学城外环滨江带、中心湖公园、湾咀头湿地公园等公共绿地景观建设,初步实现“开放的、互通的、花园式的大公园”。此外,大学城水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实施完成,建成了以“碧道+人才”新理念构建“一轴一环”25.14公里生态碧道。
在这座“城”里,人文资源丰富,不仅有亚洲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科学中心、广州第三大体育场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以及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还有广州国家档案馆、南汉二陵博物馆等文史单位。
在林道谧看来,广州大学城静谧幽雅的生态人文氛围、高校聚集的空间优势,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当时我读书只能选一个专业,但是大学城里有这么多高校聚集在一起,有中医药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我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一个跨学科的熔炉里,我也尽力去抓住一些机会,去广外学法语,去星海音乐学院学唱歌。每逢周末,我骑上一辆自行车就可以到附近学校去上课,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
创新之城
持续强化“巨大科创孵化器”效能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广州大学城经过20年的发展,这里的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这里的创新创业生态也葳蕤蓬勃。
20年来,这里走出一批批优秀青年,他们在科技创新产业等各个领域挑大梁、当主角。全球独角兽探迹科技CEO黎展、专精特新“小巨人”星云开物创始人陈耿豪、未来独角兽九尾科技创始人王锐旭……他们从广州大学城毕业,又留在广州大学城创业,为这座“城”的创新发展添彩增色。
林道谧认为,如今,大学城众多高校聚集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创新创业环境上。2021年,林道谧回到大学城担任管理学院教师,教的是创新创业课程。“我们课题组经常带学生出去参访,就有特别深的体会。如果周边没有相关的企业,我们就得到外面去,但在大学城就有这个优势,(小谷围)岛上就有两家独角兽企业,有多家孵化器,我们带学生去做创业教育时,这些资源就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林道谧介绍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在全校开设了微专业,因此有很多理工科学生过来修读,在创新创业的角度能达到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学生们需要寻找跨学科的合作伙伴,在大学城里就特别方便。比如中大的学生找来华工的学生加入,他们建立一个团队,一起做创业的计划书,一起参加比赛。在比赛结束后,一些优秀的项目还可以落地到大学城的孵化器进行孵化。”林道谧说,大学城各高校学生间的双创联动非常多。
经过20年的发展,广州大学城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已连续举办六年,此外,还有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大学城粤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以赛引才、以赛促创,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广州大学城的双创资源丰富,是一座大型的科创类企业孵化载体。这里拥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及各类科研平台213个,5个科技产业园区总面积2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近700家,从业人员达2万名。广州大学城持续强化“巨大科创孵化器”效能,今年番禺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创信园、创投园即将交付使用,未来大学城创新载体将有近100万平方米规模。
未来之城
“智核”支撑新一代产业发展
近年来,广州大学城被纳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番禺区更是着力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学城的“智核”作用日益凸显。
“我们公司是2014年把研发中心搬到广州大学城,在那之前,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了这里。2017年公司总部也迁到了大学城。”广东盈世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吴秀诚说,番禺区的营商环境、大学城良好的人才基础,以及大学城的科创氛围是企业最看重的。“大学城的科教环境,决定了这里天生就是科研的土壤,因此扎根这里的企业都是偏科研、专精特新类型的企业,从而形成一个产业经济圈。”
广州大学城拥有一批以未来科技和应用型技术为代表的科创型企业,全球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在这里集聚,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以低空经济为例,广州大学城将打造成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今年4月,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与小鹏汇天签订《共同推动飞行汽车应用示范框架协议》,宣布启动飞行汽车基础设施建设,首批规划在大学城建设四个飞行汽车起降点,包括中关村青创汇、广东科学中心、岭南印象园和中心湖。其中,中关村青创汇起降点已经启用,大学城打造立体智慧交通 “未来之城”指日可待。
“未来一定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大学城作为一个高校聚集地,它的人才优势有无限可能。”吴秀诚表示,未来,随着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大学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智核”的人才效应将得以放大。
聚焦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番禺区政府与中山大学、广汽集团等高水平大学、龙头企业合作,将推动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1.9万平方米核心区投入使用,培育孵化新型移动出行硬科技项目。番禺区还将加快建设狮子洋未来产业园,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方位全链条全布局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
在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的推动下,广州大学城将逐步向智慧城市和未来之城迈进。展望未来,广州大学城将持续发挥科教资源和创新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数说
番禺区为人才 创设更优生态
近年来,广州大学城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地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更优的生态,倾力打造引才聚才的“强磁场”。自2017年起,番禺区累计投入1.4亿元实施青蓝计划,大力培育青年科创团队,7年来引进青蓝项目超660个、吸引500余个优选项目落户。2023年,创新推出了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推动项目库中110余家企业注册落地,逐渐形成“乔灌木林”式创业人才体系。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通讯员 番 宣
■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