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盛夏8月,南粤大地涌动着建设的热潮,在中交四航局会展西路过江隧道工程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抢抓施工节点建设国内内河最大变截面沉管隧道。作为广东省土生土长的建筑央企,中交四航局会展西路过江隧道项目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创新采用“共享干坞”新模式,最大程度地节能减材,绿色环保地为城市激活“新动能”;强化核心技术自主攻关,研发大型沉管预制及运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技术,为项目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纽带,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更有活力。会展西路过江隧道位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黄金三角地带的中心位置,是联系一江两岸三带的重要通道,被誉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廊道”。项目南起海珠区新港东路,北接天河区规划员村大道,全长约1.24公里,设计为双向6车道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项目于2021年6月开工,预计2026年底建成通车。
随着隧道的逐步贯通,琶洲地区及金融城的发展将得到进一步支撑,将有效激活城市发展要素,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隧道建成后,将加强中心城区前航道两岸重点区域间的联系,有效缓解广州大桥、猎德大桥、华南大桥、琶洲大桥的过江交通压力,对提高广州市中心城区的联系效率、促进一江两岸重点功能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智造沉管标杆窗口,为项目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作为沉管隧道建设主力军和先锋队,自1988年起便参与建设中国大陆第一座沉管隧道——珠江隧道,凭借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实力,中交四航局先后参与建设广州洲头咀隧道、港珠澳大桥、广州车陂南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深中通道等系列工程,在沉管领域拥有成熟的工艺技术、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丰富的施工经验。2021年,四航建设者传承港珠澳大桥“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转战会展西路过江隧道,立志为广州CBD交通隧道群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三十余年间,中交四航局始终致力于推进跨海及内河沉管隧道领域的技术革新和行业变革,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依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和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四航局攻克了沉管预制和安装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广州珠江隧道、洲头咀隧道和车陂隧道等工程,四航局攻克了沉管干坞法预制和全断面预制诸多施工工艺的关键技术难题。
会展西路过江隧道项目建设期间,四航建设者们勇闯全新领域,针对沉管浮运、寄放施工技术展开研究,于2023年首次顺利完成自行组织浮运寄放工作,丰富了沉管隧道行业的工艺技术和施工经验,不仅对同类型的沉管隧道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更标志着四航局彻底掌握了大型沉管预制及运输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四航局在沉管隧道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截至目前,会展西路过江隧道项目部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项,实用新型专利56项,主编及参编多项行业标准和专著,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为提升我国沉管隧道建设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厚植沉管技术优势,共享干坞巧解黄金地段场地制约难题
作为国内内河最大变截面全断面法沉管隧道工程,会展西路过江隧道地处城市中心,如何在广州寸土寸金的城市黄金地段减少占用土地资源、减轻对周围居民的干扰,安全稳步推进沉管隧道管节预制,成为了团队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项目启动初期,团队联合专家进行了专题研究,借鉴了洲头咀隧道、车陂南隧道等项目的宝贵经验,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远赴北帝沙岛建设新干坞;二是利用车陂南隧道的预制干坞场地进行“共享干坞”。
所谓共享干坞,即充分利用广州车陂南隧道的沉管预制干坞场地,以实现对会展西路过江隧道的沉管节段预制,从而避免在广州核心地段实施大型场地开挖建设,既可保障施工质量和效率,又能达到节能减材、绿色环保的目的。然而,车陂南隧道沉管预制干坞所在位置,被规划用作“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永久会址周边配套设施用地,在车陂南隧道通车后就面临收回的境况。
伴随着沉管预制施工上日程,建设团队兵分两路,一队前往8公里外的北帝沙岛进行考察,另一边与业主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联络沟通。时间紧任务重,相比北帝沙岛水电全无,重新建坞涉及码头建设、污水处理、河道改迁等多项前置工作,“共享干坞”方案可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生活影响,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该方案最终获得了政府部门、业主单位的支持。经过多方沟通后,原车陂南隧道干坞使用权最终获得批准。
此外,项目还拥有多个创新的技术突破点,包括首例国内内河全断面浇筑大型变截面钢筋混凝土沉管预制;首次应用内河沉管隧道先铺法碎石基础技术,提升隧道基础地层适应性和施工质量管控水平,减少工后沉降引起的接头渗漏等重大风险。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