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来,西游传说便流传于民间,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更是将其推向了巅峰。改编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发售一周多来,大众对于游戏焦点的讨论,也逐渐从玩法、美术设计等层面转移到了剧情。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黑神话:悟空》对《西游记》的“改编”忠实还是不忠实?自洽还是不自洽?改编的结果表现得好还是不好?为此,新快报记者采访了暨南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副主任郑焕钊。
郑焕钊表示,自1984年日本街机游戏《SonSon》以来,西游记题材就在国内外不断进行游戏改编,如《西游降魔录》《遊遊記》《奴役:奥德赛西游》等。这些游戏或借用《西游记》的人物角色,或通过《西游记》的影视动漫为基础进行再次改编,或拎取西游记中的个别情节进行游戏设计,但总体上对《西游记》的借用较为简单,《西游记》丰富的佛道魔世界观及其丰富的人物角色的挖掘仍远远不足,在深层次的叙事、规则和美学上难以取得真正的突破。
《黑神话·悟空》对中国古典文学经典《西游记》的游戏改编,是一次深度而具有创造性的成功改编。尽管游戏的主角并非孙悟空,而是探寻真相和搜集六根的“天命人”,但这一点使得游戏成为一个“天命人”通过再次西游,得以寻找、理解并成为孙悟空的故事。也就是说,《黑神话·悟空》对《西游记》的改编是忠实而不拘泥原著,以“重游”为中心,既创新了故事与主题,又继承了原著世界观,对于如何处理文学原著与游戏改编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郑焕钊认为,这个改编角度带来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作为一个依托《西游记》而不同于《西游记》的新故事,这为游戏叙事层提供了更灵活的创造和表达,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第二,“重走”本身又使世界观的设定和神魔妖怪的形象能够回归到经典中,从经典名著中获得丰厚的原型基础和文化底蕴。第三,游戏能够立足文学经典进行规则设置与美学重构,根据文学经典中的形象进行画风和视听效果的表达等,将文学经典作为游戏规则和美学风格创作的基础。“这对于摆脱长期以来中国游戏对中国文化的表达,所存在的元素化和拼贴化问题,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他说。
由于游戏是一次对原著的“重游”,这就使游戏的主要场景以及黑熊精、蜘蛛精、黄风怪等妖怪也与原著之间保持着高度的延续性,两者世界观获得了重合。“原著中妖怪与唐僧师徒之间的前世今生的复杂关系,成为理解和推进游戏叙事的重要信息。”郑焕钊认为,这就意味着,玩家对《西游记》的熟读,尤其是对原著细节的进一步联想和理解,成为玩家理解游戏的重要辅助。这也使得《黑神话·悟空》与《西游记》之间构成了一种有效的文化联动,即玩家通过游戏获得对小说原著的重新理解,而原著的阅读又能够帮助玩家更好地介入游戏进程。
因此,我们看到,《黑神话:悟空》的大热,带动了玩家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和重温《西游记》经典影视作品。当当网数据显示,《黑神话:悟空》上线48小时以来,《西游记》在当当网销量飙升5倍。8月29日晚,记者在当当网查询时看到,《西游记》排名热搜榜总榜的第二位,飙升榜的首位。而在微信读书,《西游记》占据热搜榜第三位。
【对话】
1.《黑神话》的“黑”应该如何理解,游戏中哪些细节体现了“黑”?
郑焕钊:在我看来,《黑神话》中的“黑”,实际上借鉴自“黑童话”的命名,以童话的叙述手法为载体,透过美好的表象,呈现光华之下如黑色一般的晦暗和绝望的内容。因而黑神话属于成年人的童话。在游戏中,这种“黑”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方面是游戏核心主题的悲剧性。正是因为难以摆脱“金箍”的束缚而获得真正自由,孙悟空才以自杀的方式遗留六根、摆脱形骸,以寻求其灵魂与意志获得真正自由的可能。另一方面是透过一众妖怪的命运的悲剧展示体制权力对妖怪命运的主宰。
2.除了游戏的操作内容,游戏的哪些细节还体现出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郑焕钊:《黑神话·悟空》从游戏的器物视听、叙事和机制规则三个层面,系统性地表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首先,在器物视听层面,游戏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和自然风物,对非遗、鼓点等传统中国音乐和声音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入,甚至在人物服装和化妆的细节中也充分表达了中国的特色。
其次,在叙事层面上,不同于既往一些游戏以中国元素包裹的西方奇幻故事,《黑神话·悟空》以《西游记》的神魔世界观为根基进行叙事创造,叙事中人性讨论颇具深度,是中国价值观的重要表达。
再次,从游戏规则层面上,既在对西游世界观的地图设计及其空间拓展中营造中国文学情境,又在交互系统中对西游通关系统和战斗系统进行创新表达,玩家的经历与最终悟空的重生,是与游戏叙事主题深度交融。
3.同为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作品,按照《黑神话·悟空》这个模式能否也改编成游戏作品?
郑焕钊:如果单纯从改编的模式,通过结局的改写以“重返”故事世界观寻求真相,《黑神话·悟空》所提供的改编模式是似乎可以适应其他三部作品的。但改编的规则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核心矛盾及其蕴含的价值冲突,去探寻文学改编的可能性。
《西游记》的适应性就在于故事主线的清晰、人物命运中的悲剧性以及故事本身的遍历性质,使这种改编能够成功。相比之下,《水浒传》中宋江与晁盖的冲突及其内蕴的价值冲突如何通过故事的重构而开展?《红楼梦》是否可以经由宝玉的“遗恨”而重返“红楼(幻境)”?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复制就可以实现的。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