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暴雨过后,村民小李像往常一样挽起裤脚去田里劳作,几天后,小李开始出现发热、全身无力、头痛等症状。
“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没太在意。但没过几天,症状越来越严重,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住进了ICU。”小李回想起生病的过程,也是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后来他被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专家推测,小李大概接触了被老鼠的尿液污染过的积水,因为其中就含有钩端螺旋体。
暴雨污水中暗藏健康威胁
近来,全国多地遭遇持续性强降雨。雨水浸街,导致下水道、沟渠等倒灌,接触污水不仅会诱发皮肤病,也会隐藏着另一种潜在的健康威胁——钩端螺旋体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医师李凌华告诉记者,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老百姓称之为“打谷黄”“稻疫病”,是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它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细长、螺旋状的微生物,其形态独特,犹如一条小蛇。其重要宿主为哺乳动物,如啮齿动物鼠类和大型哺乳动物牛、羊等,部分小型哺乳动物如蝙蝠也携带钩端螺旋体。
“当下雨的时候,这些藏在动物尿液里的钩端螺旋体就可能随着雨水一起流到水坑里,如果有人接触到了污水,比如在小溪里玩耍、农民在田间劳作、渔民在水上作业、在野外游泳等情况下,钩端螺旋体就会趁机钻到人的身上。”医生说。
发热头痛小腿痛留意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侵袭力较强,一端或两端黏附即可穿透皮肤、黏膜,也可从破损部位对人体形成侵袭并快速繁殖,直接进入或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系统, 造成钩端螺旋体血症。
“小李就是因为赤脚下田劳作,接触到老鼠尿液中钩端螺旋体,从而引发钩端螺旋体病。”医生表示,当钩端螺旋体在人体时,会引发一系列症状,一开始可能只是普通的发热、头痛、全身乏力,让人误以为只是一场小感冒。但随后,会出现肌肉酸痛,尤其是腓肠肌(也就是我们小腿的肌肉)会疼痛明显,眼结膜也可能充血变红。
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出现黄疸、出血倾向、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症状,在极少数情况下,钩端螺旋体病可发展为重症,出现肺出血、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研究显示,人群对钩端螺旋体病普遍易感,但该病在年龄、职业和性别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病例主要发生在20-49岁的青壮年患者中,占发病总数的70%以上;职业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和从事野外作业的人群;男性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死亡风险发生在50-59岁的中年男性群体。
假如接触在雨后的积水,身体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专家表示,钩端螺旋体病经过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康复。如何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在暴雨天,非必要不出门。医生提醒,如果出门要避免接触受污染的水,在田间劳作、水上作业、野外游泳等,应尽量做好防护措施,如穿防水靴、戴手套等,避免在不明水质的水域中游泳。
同时,对于家养动物,要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保持动物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特别是老鼠等可能携带钩端螺旋体的动物。
另外,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可能受污染的物品或动物后。
下雨天出门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1.涉水后要记得这些事:
①如果不得已要涉水,涉水前在双腿涂上防水油膏,尤其是趾间。
②如果皮肤本来就有破口,先在疮口处涂上抗菌药膏,有可能的话穿上高筒雨靴或套上厚实的塑料袋,切忌光脚涉水。
③涉水的鞋子洗干净之前,尽量不要再穿了。
④外出归家后,最好仔细冲刷双脚(最好用温水),再用干净的毛巾抹干,保持双脚干爽。如有需要,可用12.5%的明矾加3%的盐水配置成溶液浸泡双小腿2~3分钟,然后再用清洁水洗净晾干;或者用适量医用酒精擦洗消毒。
⑤如在涉水之后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尤其是本来就有足癣或其他皮肤病的患者,不能凭经验用药。
⑥有灰指甲、脚气、脚上有破口的人,更应注意保持足部卫生。
⑦寒从脚下起。大家在雨天出门前,最好在包里准备一双更保暖的鞋子以及棉袜。脚部淋湿后,可在第一时间用纸巾或者毛巾将脚擦干,换上干爽的鞋袜以保暖。
2.外出行走防意外暴雨天气应尽量减少外出。
在雷雨中行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穿雨衣或撑木柄、竹柄雨伞,不要撑铁柄伞;
②要远离户外高空广告、受损的电力设施等,小心被高空坠落物击伤;
③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和大树下避雨,这里最易受到雷击;
④不要待在开阔的水域和小船上;
⑤不要站在电线、旗杆周围和草堆、帐篷等无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附近;
⑥不要靠近铁轨、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
⑦不要携带金属物体在露天行走;
⑧外出时最好不要骑自行车和摩托车;
⑨经过建筑工地时要保持距离,有的工地围墙经过雨水渗透,可能会松动;
⑩开车外出时遇到大风,不要高速行驶,尽量避免超车。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记者 张华配稿科普来源:人民网科普、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