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20日,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广州)青年合作发展论坛在广州市团校举办。本届论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发展”为主题,来自穗港澳台四地青年工作机构以及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专家、青年研究工作者近200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共同探讨以文化软实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持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向心力。
穗港澳台四地比较研究成果发布
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发布了2024年“穗港澳台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研究成果。
据了解,2024年开展“穗港澳台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比较研究”课题,回收有效问卷5236份。调查发现,在观念认同层面,穗港澳台青少年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观点认同度较高,超八成(82.3%)的穗港澳台青少年认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观念;分别73.6%、71.3%的穗港澳台青少年认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观念。在生活载体方面,穗港澳台青少年最喜欢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广州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显著更高,同时对西方节日持开放包容态度。超七成穗港澳台青少年认可中医文化并愿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在行为实践层面,穗港澳台青少年对穿古风汉服现象普遍持有正面观感,广州、澳门青少年更喜欢通过课堂学习传统文化,台湾和香港青少年则更喜欢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此外,广州、澳门青少年所在学校拥有传统文化类社团比重高,香港、澳门青少年实际参与社团活动的比重较高,穗港澳台青少年最喜欢参观博物馆学习、学校主题活动、重要节点纪念活动等传统文化元素浓厚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广州青少年更喜欢参加纪念活动,香港澳门青少年更喜欢研学旅行,台湾青少年更喜欢自己阅读书籍漫画。
专家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
本届论坛专家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认为,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行动者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进行产品创新和传播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分析了婚育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新时代青年婚育文化建设的相关思考。
此外,为了进一步推动青年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论坛还在会场专门设置“非遗”展示摊位,现场展示了姜撞奶、小凤饼、掌画、陶塑、榄雕、广绣、皮雕、面塑、剪纸、掐丝珐琅等非遗项目,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让港澳台参会人员和全国其他城市的参会人员感受广州活化“非遗”项目的具体实践。
据悉,为了有效推动论坛的深入开展,形成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论坛于今年6月面向全国发布征文启事。经过评审,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论文共 20 篇,为青年在参与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采写:新快报记者 毛毛雨 通讯员 穗团宣